[十四卷 疾病类]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素问·玉机真藏论》附∶
虚损治法)
黄帝曰∶余闻
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
五实死,
五虚死。(五实者,
五脏之实也。五虚者,五脏之虚也。
五实五虚具者皆死。然
气虚至尽,尽而死者,理当然也。若五实者,何以亦死?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脱不死,仍
归于气尽耳。故愚谓邪无不足,正无有余,实有假实,虚则真虚也。)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此谓五实。(实者,
邪气盛实也。脉盛者,心所主也。皮热者,肺所主也。腹胀者,脾所主也。
前后不
通,
肾开窍于二阴也。闷瞀者,
肝脉贯膈,
气逆于中也。瞀,茂、务二音,昏闷也,一曰目不明。)脉细,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虚者,
正气虚也。脉细,
心虚也。皮寒,
肺虚也。气少,肝虚也。泄利前后,
肾虚也。
饮食不入,
脾虚也。)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治之者,能使浆粥入胃则脾渐
苏,泄注止则肾渐固,
根本气回,故虚者活也。)身汗得
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得身汗则
表邪解,得后利则里邪
除,
内外通和,故实者活也。愚按∶病有虚实者,虚因正气不足,实因
邪气有余也。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
六气所感,
饮食所伤之类也。内出之病多不足,如
七情伤气,劳欲伤精之类也。凡实者宜泻,如《经》曰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坚
者削之,
客者除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溢者行之,
强者泻之之属,皆用泻之法也。凡虚者宜补,如云
散者收之,燥
者润之,
急者缓之,
脆者坚之,
衰者补之,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惊者平之之属,皆用补之法也。虚实之治,大概如此。
第当今之人,实者无几而虚者七八。病实者,其来速,其去亦速,故其治易。病虚者,
损伤有渐,不易复元,故其治难。
治实者但知为少壮新邪,则可攻可拔,犹无足虑。治虚者,但察其根本有亏,则倏忽变幻,可无虑乎?凡治实之法,外
有余可散其表,内有余可攻其里,气有余可行其滞,血有余可逐其瘀,方
治星罗,可无赘也。惟虚损之治,在法有未尽
者,不得不详其要焉。夫人之虚损,有
先天不足者,有后天不足者。先天者由于禀受,宜倍加谨慎,急以后天人事培补
之,庶可
延年,使觉之不早而慢不为意,则未有不夭折者矣。后天者由于劳伤,宜速知警省,即以情性药食调摄之,使
治之不早而迁延讳疾,则未有不噬脐者矣。凡劳伤之辨,劳者劳其神气,伤者伤其
形体。如
喜怒思虑则伤心,忧思
悲哀
则伤肺,是皆劳其神气也。饮食失度则伤脾,
起居不慎则伤肝,色欲纵肆则伤肾,是皆伤其形体也。凡损其肺者伤其气,
为皮焦而毛,损其心者伤其神,为
血脉少而不营于
脏腑,此自上而伤者也。损其肝者伤其筋,为
筋缓不能自收持,损
其肾者伤其精,为
骨髓消减,痿弱不能起,此自下而伤者也。损其脾者伤其
仓廪之本,为饮食不为肌肤,此自中而伤者
也。夫心
肺损而神色败,肝
肾损而形体痿,脾胃损而饮食不化,感此病者,皆损之类也。《
难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
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然所损虽分五
脏,而
五脏所藏则无非精与气耳。夫精为阴,人之水也;气为阳,人之火也。
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
则为热为寒。此因偏损,所以致有偏胜。故水中不可无火,无火则阴胜而寒病生;
火中不可无水,无水则
阳胜而
热病起。
但当详辨
阴阳,则虚损之治无余义矣。如水亏者,
阴虚也,只宜大补
真阴,切不可再伐
阳气;火虚者,
阳虚也,只宜大
补元阳,切不可再
伤阴气。盖阳既不足而复伐其阴,阴亦损矣;阴已不足而再伤其阳,阳亦亡矣。夫治虚治实本自不同,
实者阴阳因有余,但去所余,则得其平;虚者阴阳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其能生乎?故治虚之要,凡阴虚多
热者,最嫌辛燥,恐助
阳邪也;尤忌苦寒,恐伐
生阳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
补阴以配阳,则刚为柔制,
虚火自降,而
阳归乎阴矣。阳虚多寒者,最嫌凉润,恐助
阴邪也;尤忌
辛散,
恐伤阴气也;只宜甘温益火之品,
补阳以配阴,则柔得
其主,沉寒自敛,而阴从乎阳矣。是以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此
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
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
补气以生精。又如阳失阴而离者,非补阴
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非补火何以苏随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
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
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
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
寒热分阴
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知阴阳邪正之治,则阴阳和而生道得矣。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
即此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