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卷 针刺类]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灵枢·
寿夭刚柔篇》)
黄帝问于
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审知
阴阳,刺之有方,(
刚柔强弱短长,无非阴阳之化,然曰阴曰阳,人皆知之,至若阴中复有阴,阳中复有
阳,则人所不知也,故当详审阴阳,则刺得其方矣。)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
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
五脏六腑,外
合于筋骨
皮肤。(得病所始者,谓知其或始于阴,或始于阳,故刺之有理也。谨度病端者,谓察其风因木化,热因火化,
湿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与时相应也。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筋骨皮肤,莫非此理,合而求之,得其病之原矣。)
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为阴,外为阳,理之常也。
然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故在内者五脏为阴,脏属里也;六腑为阳,腑属表也。在外者筋骨深而为阴,皮肤浅而为阳。
所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如五脏皆有血气,六腑亦有血气。血在六腑则
阳中之阴,气则
阳中之阳也;气在五脏则阴
中之阳,血则
阴中之阴也。皮肤筋骨,无不皆然。故《
天元纪大论》曰∶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其义即此。由此观之,
可见阴阳合一之道,则无往不在。)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阴之阴者,阴病在阴分也,当刺其荥输。以诸经
荥输气微,亦阴之类,如
手太阴经
鱼际为荥、
太渊为输者是也。)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也,
当刺其
合穴。盖所入为合,犹在阳分,刺此以防深入,如
手阳明经
曲池之类是也。)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阳之阴
者,阳病在阴也,当刺阴之
经穴。盖所
行为经,其气正盛,即
阴中之阳,如手太阴
经渠之类是也。)病在阴之阳者,刺络
脉。(阴之阳者,阴病在阳也,当刺诸
络脉。盖络脉浮浅,皆在阳分,如手阳明经
偏历之类是也。)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
病在阴者命曰
痹病,阴阳俱病命曰
风痹。(阳受
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邪入于阴则痹,故在阴者命曰痹。)病有形而不
痛者,阳之类也;(病浅在外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病深在内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完,固也。病在阴者勿攻其阳,病在阳者勿攻其
阴,凡
表里虚实,其治皆然。)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
烦心,命曰
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阴
阳俱动,表里皆病也。乍有形、乍无形,往来不常也。加以烦心,阴病甚于阳也。大凡
治病必求于本,若求其在表而里
亦病,求其在里而表亦病,此以阴阳并伤,故曰不表不里,治之为难,形将不久矣。)
黄帝问于
伯高曰∶余闻
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形见于外,
气运于中。病伤形气,则或先或后,必各有所
应。)伯高答曰∶
风寒伤形,忧恐忿
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寒伤形,乃应形;风
伤筋脉,
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
应也。(风寒外袭,故伤于形。
情欲内劳,故伤于气。
内伤则病在
脏腑,
外伤则应于
皮毛。若风伤筋脉,则居于外内之间,
故应于筋脉。此形气表里之有辨也。)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
远近,以此衰之。(大约病三日者,可一刺而已,故九日者当三刺,一月者当十刺。凡病之多少远近,当推此以衰去之,
是刺之大法也。)久痹不去身者,视其
血络,尽出其血。(久痹不去身者,其身不能往来,以
阴邪在于
血脉,故当视其血
络而尽去之。)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上文言久近之难易,故此复问外内之难易。)伯高答曰∶形先病而
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外病而内不病者其病浅,故当半其日,谓减于前法日数之半,如病一月者,可
五刺而已也。)
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内难易之应也。(内病而应于外者其病深,故当倍其日,如浅者一月五刺,重者一
月十刺也。病有浅深,故治有难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