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 针刺类]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灵枢·
五邪篇》全)
邪在肺,则病
皮肤痛,
寒热,
上气喘,汗出,咳动
肩背。(皮肤痛而寒热者,
皮毛为肺之合也。
气喘汗出者,
肺主气
而
腠理疏也。肺为
脏腑之
华盖,居于膈上,故咳则动及肩背。)取之
膺中外,(膺中之外,
云门、
中府也,
手太阴本
经穴。但云门忌深,能令人逆息。)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三椎之旁,肺也。
五椎之旁,心
也。皆
足太阳经穴。以手疾按其处,觉快爽者,即其
真穴,乃可刺之。)取之
缺盆中以越之。(缺盆,
足阳明经穴也。手
太阴之脉上出于此,故当取之以散越
肺邪。但忌太深,令人逆息。)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行善
掣节,时
脚肿。(两胁中痛,肝之经也。寒中,木乘脾胃也。恶血在内,
肝所主也。行善牵掣其
关节,
肝主筋而邪居之也。
肝经自足
大趾上内联踝,故时为脚肿。)取之
行间以引胁下,(行间,
足厥阴本经之荥,故可以引去
肝邪而止
胁痛。)补
三里以温胃中,(三里,足阳明经穴,补以温胃,可去寒中。)取
血脉以
散恶血,(取肝经
血络外见者,可以散在内之恶血。)取耳间
青脉以去其掣。(
足少阳经循耳
前后,足厥阴主诸筋而与
少阳
为
表里,故取耳间青脉,可以去掣节。)
邪在脾胃,则病
肌肉痛。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则
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
肠鸣腹痛;
阴阳俱有余,
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邪在脾胃则肌肉痛,
脾主肌肉也。阳有余则
阴不足,
阳邪入腑,病在
阳明,故为热中善饥。阳
不足则阴有余,
阴邪入脏,病在太阴,故为寒中肠鸣腹痛。若脾胃之
邪气皆盛,阴阳俱有余也;脾胃之
正气皆虚,阴阳
俱不足也。故有寒有热,随之而见。)皆调
于三里。(此足阳明之合,可兼治脾胃之病。)
邪在肾,则病
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腰痛,
大便难,肩背
颈项痛,时眩。(肾属
少阴而主骨,故其病
为骨痛阴痹。又《至
真要大论》阴痹义更详,见
运气类二十五。)取之
涌泉、
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涌泉为
足少阴之
井,昆仑为足太阳之经。按《
经脉篇》以
腰脊肩背颈项痛为足太阳病,故当取昆仑。余为
少阴病,故当取涌泉。二经表
里,凡有血络者皆当取之。)
邪在心,则病
心痛喜悲,时
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邪在心者,皆在心之
包络,其应补应泻,皆当取手厥
阴
心主之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