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 疾病类] 六、阴阳发病
(
素问阴阳别论)
岐伯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
隐曲,女子
不月;(二阳,
阳明也,为胃与
大肠二经。然大肠
小肠皆属于胃,故此
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
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
表里也,人之
劳倦本以伤脾,
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
胃为水
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
宗筋。如厥论曰∶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
会,会于
气街而阳明
为之长。然则
精血下行,
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
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胃为水谷血气之海,义详
经络类三十二。按王氏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
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肠胃之病?未免牵强,不可不察。隐曲二字,
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
以类察之,可得其义。详会通
奇恒类。)其传为
风消,其传为
息贲者,死不治。(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贲。急迫也。
阳明受病,久而
传变,则木邪胜土,故肌体风消。
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及
五脏,
故死不治。)曰∶
三阳为病发
寒热,下为痈肿,及为
痿厥;(三阳,
太阳也,为
膀胱小肠二经。三阳为表,故病发寒
热及为痈肿。
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贯臀入,循抵足,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酸疼曰
也。音篆。音渊。)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阳邪在表为热,则
皮肤润泽之气必皆消散,是为索泽也。颓疝者,
小腹控睾而痛也。按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膀胱病者,
小便偏肿而痛。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是太阳之传为
颓疝也。颓,同。)曰∶
一阳发病,
少气善咳善泄;(一阳,
少阳也,为胆与
三焦二经。胆属风木,三焦属
相火。其为
病也,
壮火则食气伤肺,故为少气为咳。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其传为
心掣,其传为隔。(心为
君火,而相火上炎,
则
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又其传者,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脏腑病
形篇曰∶脾脉微急为
隔中。风论曰∶
胃风之状,食饮不下,膈塞不通。
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掣,撤、
翅二音。)
二阳一阴发病,主
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二阳,胃与大肠也。
一阴,肝与
心主也。肝胃二经,皆
主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
发惊骇。
经脉篇曰
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
明之筋,皆
夹脊也。噫,
嗳气也,其主在心。然
邪客篇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
包络也。又脉解篇曰∶所谓上
走
心为噫者,
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欠,
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经脉篇曰足阳明病为
数欠,此又噫欠之在
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
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名风厥。又风厥义,详评
热病论,见
后三十。)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心与肾也。一阳,胆与三焦也。
胆经邪胜则侮脾,故善胀。
肾经邪胜
则乘心,故心满。
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善气也。)
三阳三阴发病,为
偏枯痿易,
四肢不举。(三阳,膀胱小肠也。
三阴,
脾肺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两足。小肠之脉,自两手上行
肩胛。且
脾主四肢,肺主诸气,
四经俱病,故当为偏枯,
为痿易,为四肢不举。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
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此举
五脉之体,以微盛
分阴阳,非若
上文言经次之阴阳也。鼓,有力也。
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脉于微阳而见鼓者为钩,其气来盛去衰,应心脉也。脉
于微阴而见鼓者曰毛,其气来轻虚以浮,应
肺脉也。鼓动
阳脉胜而急者曰弦,其气来端直以长而不至甚急,应
肝脉也。
鼓阳至而绝者,阳之伏也,脉名曰石,其气来沉以搏,应
肾脉也。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
和,应脾脉也。)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
喘鸣。(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表里不和,则或为
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病,阳扰于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于肺。盖
肺主气,外合于
皮毛,内为五脏
六腑之长。魄
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令
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独浮,
其不能免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阴者,五脏之
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以藏气和;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
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是故刚与刚,
阳气破散,
阴气乃消亡。(此言偏阳之为害也。刚与刚,阳之极
也。以火济火,盛极必衰,故阳气反为之破散。阳气散则阴气不能独存,亦必从而消亡,而阴阳俱绝矣。)淖则
刚柔不和,
经气乃绝。(此言偏阴之害也。淖谓
寒湿妄行,阴气胜也。若
阳刚阴柔,皆失其和,经气从而败绝矣。)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此言藏气相传,死生有异也。死阴生阳,义如下文。四日而
死,按
全元起作四日而已者是,盖既属生阳,不当死矣,死字疑误。)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肝之心,自
肝传心也。以
木生火,得其
生气,是谓生阳,不过四日而愈已。)心之肺谓之死阴,(心之肺,自心传肺也。以
火克金,
阴气散亡,故曰死阴,不过三日而死。)肺之肾谓之
重阴,(肺,金也。肾,水也。虽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阴,
无阳之候也。)肾之脾谓之
辟阴,死不治。(辟,放辟也。土本制水,而水
反侮脾,水无所畏,是谓辟阴,故死不治。辟
音劈。)
结阳者肿
四肢。(此下言邪聚诸经之为病也。阳,
六阳也。结阳者肿四肢,
四肢为诸阳之本也。)
结阴者
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阴,六阴也。阴主血,邪结阴分则血受病,故当便血。其浅者便血一升,则结邪当解。若不解而
再结,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为尤甚,故曰三结三升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
石水,
少腹肿。(斜,
邪同。
阴经阳经皆能结聚水邪,若多在阴少在阳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坚在下,其证则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
胃与
大肠经也。阳邪留
结肠胃,则
消渴善饥,其病曰消。
三消义见后六十。)三阳结谓之隔,(膀胱小肠二经也。小肠属
火,膀胱属水,邪结小肠则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
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三阴结谓之水,(脾肺
二经也。
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则水反侮之,
肺金所以生水,
气病则水为不行,故
寒结三阴,则
气化为水。)
一阴一阳结谓
之
喉痹。(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属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
热化,其脉并络于喉,
热邪内结,
故为喉痹。痹者,闭也。痹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