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卷 经络类] 二十九、阴阳离合
(
素问阴阳离合论全)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
三阴三阳,不应
阴阳,
其故何也?(此言天地之阴阳,无不合于人者。如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皆其理也。然而三阴三阳,其亦
有不相应者,故疑以为问。)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
一也。(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散之则十百千万,亦无非阴阳之变化。故于显微大小,象体无穷,无不有理存焉。然变
化虽多,其要则一,一即理而已。是以人之三阴三阳,亦岂有不应乎天地者哉?此上二节义,又出五营运大论,详
运气
类四。)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
阴处,名曰
阴中之阴;(天覆地载,即阴阳之上下也。凡万物方生者,未
出乎地,处阴之中,故曰阴处。以阴形而居阴分,故又曰阴中之阴也。)则出地者,名曰
阴中之阳。(形成于阴而出于阳,
故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
为之主。(阳正其气,万化乃生;阴主其质,万形乃成。易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大
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阴之重浊有质,即此之谓。予,与同。)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
四塞。(
四时阴阳,先后
有序,若失其常,则天地四塞矣。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长,上声。塞,入
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凡如上文者,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
阳中之阴,
上下
表里,
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数字,上者去声,下者上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
广明,后曰太
冲。(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广,大也。南方者,
丙丁之位。天阳在南,故日处之;
人阳亦在南,故
七窍处之。易曰∶相见乎离。即广明之谓。且人身
前后经脉,
任脉循腹里,至
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
脉循背里,出
颃颡,其输上在于
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
阳明,冲行乎后而为
十二经脉之海,故前曰广明,后
曰
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太冲之地,名曰
少阴,少阴之上,
名曰
太阳,太阳根起于
至阴,结于
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冲脉并少阴而行,故太冲之地为少阴。地者,次也。有少阴之
里,则有太阳之表,
阴气在下,
阳气在上,故少阴经起于
小指之下,太阳经止于小指之侧,故曰少阴之上名太阳也。太
阳之脉起于目,止于足,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故曰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
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是为
水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
名曰
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
厉兑,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身之中半也。中身而上,心之所居,心属火
而
通神明,故亦曰广明。
心脏之下,太阴脾也,故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表,阳明胃也,故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脉止于足之次趾,与太阴为表里,故曰根起于厉兑,为阴中之阳。此土脏阴阳之离合也。)
厥阴之表,名曰
少阳,少
阳根起于
窍阴,名曰
阴中之少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少阳止于足之
小趾次趾端,故厥阴之表,为阴中之少阳也。所
谓少阳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此木脏阴阳之离合也。)是故
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少
阳为枢。(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
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
枢机也。然
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
之气也。)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
一阳。(三经者,言
阳经也。阳从阳类,不得相失也。其为脉也,虽三
阳各有其体,然
阳脉多浮,若纯于浮,则为病矣。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阳和之象,而勿至过浮,是为三阳合一之道,
故命曰一阳,此三阳脉之离合也。)帝曰∶愿闻
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外者为阳,言表也。
内者为阴,言里也。然则中为阴,总言属里者为三阴如下文也。)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
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以太阴居冲脉之上也。上文曰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广明以心为言,冲脉并肾为言,盖心脾肾
三脏,心在南,脾在中,肾在北也。凡此
三阳三阴皆首言冲脉者,以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先及之,以举其纲领也。太
阴起于足
大趾,故根于隐白。以太阴而居阴分,故曰阴中之阴。此下三阴表里离合之义,俱如前三阳经下。后准此。)太
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
涌泉,名曰
阴中之少阴。(脾下之后,肾之位也,故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少阴脉起
小趾
之下,斜趋
足心,故根于涌泉穴。肾本少阴而居阴分,故为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
大敦,阴之
绝阳,名曰
阴之绝阴。(肾前之上,肝之位也,故曰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起于足大趾,故根于大敦。厥,尽也,绝,
亦尽也。此阴极之经,故曰阴之绝阳,又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此总三
阴为言,亦有
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
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
一阴。(三经皆阴,
阴脉皆沉,
不得相失也。若过于沉,则为病矣。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阴脉中和之体,是为三阴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阴。此三阴
脉之离合也。)阴阳HTHT,积传为
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HTHT一作冲冲,言阴阳之气,运动无已也。
积传为一周,言诸经流传相积,昼夜
五十营而为一周也。然形以气而成,气以形而聚,故
气运于里,形立于表,交相为
用,此则阴阳表里、离合相成之道也。愚按∶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
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
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
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中之阳,三
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
阳中之阳,其在
阴经,当为阳中之阴,可类推矣。言足不言手义,
详疾病类三十九,所当互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