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 脉色类]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
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
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经应四时,肝
木应春,
心火应夏,
肺金应秋,
肾水应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经,而土王四季也。十二从应十二月,手有
三阴三阳,足
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所谓从者,即手之
三阴从脏走手等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
阴,知阴者知阳。(脉有阴阳,最当详辨。必知
阳脉之体,而后能察
阴脉;必知阴脉之体,而后能察阳脉。
阳中有阴,似
阳非阳也;
阴中有阳,似阴非阴也。辨阴阳未必难,辨真假为难耳。误认者杀人反掌。)凡阳有五,五五二十
五阳。(阳
者,如下文所谓
胃脘之阳,即
胃气也。五者,即
五脏之脉,如肝弦、心钩、脾、肺毛、肾石也。以一脏而兼
五脉、则
五脏互见,是为五五二十五脉也。然五脏之脉,皆不可以无胃气,故曰凡阳有五;而二十五脉亦皆不可无胃气,故又曰
五五二十五阳也。)所谓阴者
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阴者,无阳之谓。无阳者,即无
阳明之胃气,而本脏之阴
脉独见,如但弦但钩之类,是为真脏,胃气败也,故必死。)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属阳明。胃脘之阳,言胃
中阳
和之气,即胃气也,五脏赖之以为
根本者也。故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无胃气亦死,即此之谓。脘音管。)别于阳者,
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
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别纯阴之真脏,则凡遇生克,
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机真脏论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其义与此互有发明,所当并考,
见
藏象类二十四。别音鳖。)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三阳在头,指
人迎也。三阴在手,指
气口也。
太阴阳明
论曰∶阳明者表也,
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
动脉曰人迎,在
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故曰
三阳在头。又曰∶
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
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口,何云在手?如
五脏别论曰∶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
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上文以真脏胃气言阴阳,
此节以人迎气口言阴阳。盖彼言脉体,此言脉位,二者相根据,所谓一也。气口义见藏象类十一。)别于阳者,知病
忌时;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此与前节稍同而复言之者,盖前以真脏胃气言,而此以阴阳
表里言,是正与玉机真藏论者同,
二义
相关,皆不可缺,观者当会通其意可也。忌时,言气有衰王,病有时忌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之理,不
可不熟,故曰谨。独闻独见,非众所知,故无与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
阴,数者为阳。(脉之阴阳,其概如此。得阳者生,得阴者死,此其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