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卷 会通类] 七、气味
气者,有
真气,有
正气,有
邪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
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
正风也,从一方来,非
实风,
又非
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见疾病类四。)
肺者气之本。(
藏象二。)
气因于中。(疾病三十四。)
气内为宝。(论治十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
人
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卫者
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经
络二十三。)
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于肺。(疾病七十九。)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
经隧。(
经络二十四。)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藏象十二。)
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疾病六十四。)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主阴,浊者主阳。(藏象十九。)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悍,其入于胃中,则
胃胀,
气上逆,满于
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
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
酒悖。(藏象二十一。)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八。)
谷入多而
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疾病二十一。)
治其
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天寒则
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疾病五十八。)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论治类八。)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
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
下窍,
阳气出
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
发泄,浓则
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阳一。)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
五脏气,
气口亦
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
五气入鼻,藏于
心肺,心肺有病,而鼻
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论治七。)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论治三。)
欲令
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
运气类四十一。)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
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论治四。)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
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藏象四。)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
津液,
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
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
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
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
宜食苦,麦
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
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
甘缓,
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益气。此五者,有
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疾病二十四。)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
五入。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
五禁,无令多食。《
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
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
裁。(疾病二十五。)
厥阴在泉为酸化;
少阴在泉为苦化;太阴在泉为
甘化;
少阳在泉为苦化;
阳明在泉为辛化;
太阳在泉为咸化。(运气
二十四。)
帝曰∶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
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
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
坚之,以辛润之。(运气三十。)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
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短肌心
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疾
病五。)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
毛拔;多食辛,则
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
则
骨痛而
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也。(藏象八。)
甚则以苦泄之。(运气十七。)
酸
伤筋,
辛胜酸;
苦伤气,
咸胜苦;甘伤脾,酸胜甘;辛伤
皮毛,
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藏象五、六。)
肥者令人
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疾病六十一。)
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论治九。)
有病
口甘者,名曰
脾瘅。有病
口苦者,病名曰
胆瘅。(疾病六十一。)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
呕苦,故曰
呕胆。(针刺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