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卷 疾病类]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灵枢·
五癃津液别篇》全)
黄帝问于
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则为汗,
悲哀气并则为泣,
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
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
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五液者,
阴精之总称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为五。《宣明
五气篇》曰∶
五脏化液∶
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脾为
涎,
肾为唾,是为五液。《
决气篇》曰精、气、津、液、血、脉,其辨有六。又道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其
名则七。皆无非五液之属耳。)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水谷入口,五液之所由
生也。
五味之入,各有所归,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酸先入肝,咸先入肾也。各注其海者,人身有
四海,脑
为
髓海,
冲脉为
血海,
膻中为
气海,胃为
水谷之海也。
五脏四海,各因经以受
水谷之气味,故津液随化而各走其道。)故
三焦出气,以温
肌肉,充
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此津液之有辨也。
宗气积于
上焦,
营气出于
中焦,
卫气
出于
下焦。达于表者,阳之气也,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而为其津,津属阳也。营于里者,阴之气也,故周流
于
血脉之间,而不散行于外,注于
脏腑,益于精髓,而为之液,液属阴也。又津液义,详
藏象类二十五。)天暑衣浓则腠
理开,故汗出;寒留于
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此津液之为汗也。热蒸于表则
津泄,故
腠理开而汗出。或为
寒邪所感则
液凝,留于肌肉之间,故
汁沫聚而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
膀胱,则为溺与气。(此津液之为溺气也。
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
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即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
水注,故为溺与气。)五
脏
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此二节言津液之为涕泣也。
心总五脏六腑,为
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肺朝百脉而主治节,
故为心之相。
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
脾主肌肉而护养脏腑,故为心之卫。
肾主骨而成立其
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
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
故咳而泣出矣。(心为脏腑之主,故五脏之系皆入于心,心之总系复上贯于肺,通于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则系急而肺
叶举,液即随之而上溢。然心系与肺本不常举,故有乍上乍下。当其气举而上,则为咳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继以嗽者,
正以气并于上而奔迫于肺耳。按∶《
口问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
气之
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
宗脉感,
液道通,故涕泣出焉。)中热则胃
中消谷,
消谷则
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
气逆,故唾出。(此津液之为唾也。虫为
湿热所化,常居肠中,
胃热则消谷
中空,虫
行求食,故或上或下,动作于肠胃之间。充郭者,纵满之谓。肠郭则胃缓,胃缓则气逆上行,涎随而溢,故
多唾也。按∶
《宣明五气篇》曰肾为唾,而此曰胃为唾,是胃之与肾皆主为唾,盖
土郁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肾也。郭,廓同。)
五谷
之
精液和合而为
膏者,内渗入于
骨空,补益
脑髓,而下流于
阴股。(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
脂膏也。精液和合为膏,以
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故上至巅顶,得以充实,下流阴股,得以交通也。)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
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
腰背痛而胫。(阴阳不和则
精气俱病,
气病则不摄,精病则不守,精气不相
统摄,故液溢于下而
流泄于
阴窍。精髓皆减,
输泄过度,则
真阴日虚,故为
腰痛胫等病,此
劳瘵之所由作也。胫,形
景、形敬二切。音酸。)阴阳
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
回肠,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之为水胀也。三焦为
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府,气不化则水不行,所以
三焦不能泻,膀胱不能渗,而肿胀之病所由作,故治此者,当以气化为主。试观水潦为灾,使非
太阳照临,则阴凝终不
能散,泥泞终不能干,能知此义,则知阴阳气化之道矣。)此津液五别之
逆顺也,(阴阳和,则五液皆精而充实于内,阴
阳不和,则
五精皆液而流溢于外,此其所谓逆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