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卷 运气类]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
素问·六微旨大论》)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
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此甚言天道之难穷也。
疏
五过论亦有此数句,详论治类十八,但彼言医道,此言天道也。)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
所谓也。愿夫子
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
因天之序,
盛衰之时也。(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时变也。)帝曰∶愿闻天道
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六六之义,已
见前第一章,此复求其盛衰之详。)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此言六位之序,以明
客气之盛衰也。)故
少阳之右,
阳明治之;阳明之右,
太阳治之;太阳之右,
厥阴治之;厥阴之右,
少阴治之;少阴之右,
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
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此即天道六六之节也。
三阴三阳以
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然此右字,
皆自南面而观以待之,所以少阳之右为阳明也。有天地六气图解,在《图翼》二卷。)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
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凡此六气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
有序,则气之王者为盛,
气之退者为衰。然此盛衰之时,由于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后位次定。圣人之察之者,但南
面正立而待之,则其时更气易,
皆于日光而见之矣。故《
生气通天论》曰∶天运当以日
光明。正此
移光定位之义。此数句与《
八正神明论》同,详针刺
类十三。)
少阳之上,
火气治之,中见厥阴;(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
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
中气也。少阳之本火,
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
相火而兼风木之化也。此有上中下本标中气图解,在《图翼》四卷。)阳
明之上,
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之本燥,故燥气在上。与太阴为表里,故中见太阴,是以燥金而兼湿土之化也。)
太阳之上,
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太阳之本寒,故寒气在上。与少阴为表里,故中见少阴,是以寒水而兼
君火之化也。)
厥阴之上,
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之本风,故风气在上。与少阳为表里,故中见少阳,是以风木而兼相火之化也。)
少阴之上,
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少阴之本热,故热气在上。与太阳为表里,故中见太阳,是以君火而兼寒水之化也。)
太阴之上,
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之本湿,故湿气在上。与阳明为表里,故中见阳明,是以湿土而兼燥金之化也。)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所谓本也一句,与前
天元纪章所云者同义。盖上之六气,为
三阴三
阳之本;下之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而兼见于
标本之间者,是
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互为中见之气也。其于人之应之者
亦然。故
足太阳、少阴二经为
一合,而
膀胱与肾之脉互相络也;
足少阳、厥阴为
二合,而胆与
肝脉互相络也;
足阳明、
太阴为
三合,而胃与脾脉互相络也;
手太阳、少阴为
四合,而
小肠与心脉互相络也;
手少阳、厥阴为
五合,而
三焦与心
包络之脉互相络也;
手阳明、太阴为
六合,而
大肠与
肺脉互相络也。此即一表一里而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之义。)本标不
同,气应异象。(本标不同者,若以三阴三阳言之,如太阳本寒而标阳,少阴本热而标阴也。以中见之气言之,如少阳所
至为火生,而中为风;阳明所至为燥生,而中为湿;太阳所至为寒生,而中为热;厥阴所至为风生,而中为火;少阴所
至为热生,而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而中为燥也。故
岁气有
寒热之非常者,
诊法有脉从而病反者,病有生于本、生
于标、生于中气者,治有取本而得、取标而得、取中气而得者,此皆标本之不同而气应之异象,即下文所谓物生其应、
脉气其应者是也。故如瓜甜蒂苦、
葱白叶青、参补芦泻、
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之类,皆本标不同之象。此一段义深意圆,
当与标本类诸章参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
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此下正以明
气候之盛衰也。六气治岁各有其时,气至有迟早,
而盛衰见矣。)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
来气不及也;
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时至气亦至,和平之应也,此
为平岁。若时至而气不至,来气不及也。时未至而气先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
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当期为应,愆期为否,应则顺而
生化之气正,否则逆而
胜复之变生,天地变生则
万物亦病矣。)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物生其应,如
五常政大论之
五谷、
五果、五
虫、
五畜之类是也。气脉其应,如《至
真要大论》之南北政,及厥阴之至其脉弦之类是也。至不至之义,又见《
六元正
纪大论》,详后十八。)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
六节气位何如?(此下言地理之应六节,即
主气之静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
乃六气所主之位也。)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显明者,
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显明之右,
谓自斗建卯中,以至巳中,步居东南,为天之右间,主
二之气,乃
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君火治令之位也。若客气以相火
加于此,是谓以下临上,臣位君则逆矣。此下有交六气节令图解及地理之应六节图,在图翼二卷。)君火之右,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退行一步,谓退于君火之右一步也。此自斗建巳中以至未中,步居正南,位直
司天,主
三之气,乃
小满后六
十日有奇,相火之治令也。)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谓于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
西南,为天之左间,主
四之气,乃
大暑后六十日有奇,湿土治令之位也。)复行一步,
金气治之;(此于土气之右,又行
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为地之右间,主
五之气,乃秋分后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复行一步,
水气
治之;(此于金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丑中,步居正北,位当
在泉,主
终之气,乃
小雪后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
令也。)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此于水气之右,又行一步,自丑中以至卯中,步居东北,为地之左间,主
初之气、乃大
寒后六十日有奇,风木治令之位也。)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自木气之末,复行于显明之右,君火之位,是为主气六
步之
一周。)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此言六位之下,各有所承。承者,前之退而后之进也。承之为义有二∶一曰常,一曰变。常者如
六气各专一令,一极则一生,
循环相承,无所间断。故于六位盛极之下,各有相制之气,随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
着,更相承袭,时序乃成。所谓
阳盛之极,则阴生承之;
阴盛之极,则阳生承之。亦犹阴阳家
五行胎生之义,此岁气不
易之令,故谓之常。常者,
四时之序也。变者,如《六元正纪大论》所谓∶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水承相火之象
也。水发而雹雪,土气承水之象也。土发而飘骤,风木承土之象也。木发而毁折,金气承木之象也。金发而
清明,火气
承金之象也。火发而曛昧,阴精承君火之象也。此则因亢而制,因胜而复,承制不常,故谓之变。变者,非时之邪也。
然曰常曰变,虽若相殊;总之防其太过,而成乎造化之用,理则一耳。)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亢者,
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
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
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
自然之妙,
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天下无常胜之理,亦无常屈之理。易之干象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
亡,知得而不知丧。复之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即此亢承之义。)制生则化,外列盛衰;(制生则化,当作制则生化,
传写之误也。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当盛者盛,当衰者衰,循序
当位,是为外列盛衰。外列者,
言
发育之多也。)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而无制,则为害矣。害则败乱失常,不生化
正气而为
邪气,故为大病也。按∶
王安道曰∶予读
内经,至亢则害,承乃制,喟然叹曰∶至矣哉,其造化之枢纽乎!
王太仆发之于前,
刘河间阐之于后,
圣人之蕴,殆靡遗矣;然学人尚不能释然,得不犹有未悉之旨欤?请推而陈之。夫自显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
节所治之位也。自相火之下
至阴精承之十二句,言地理之应岁气也。亢则害、承乃制二句,言抑其过也。制则生化至生
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言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
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然所承者,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
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来,迹之不知其所止,固若有不可必者;然可必者,常存乎沓冥
恍惚之中,而莫之或欺也。河间曰∶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似也者,其可以形质求哉?故后篇云厥阴所至为风生,
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之类。其为风生、为热生者,亢也。其为肃、为寒者,制也。又水发而雹雪,土发而
飘骤之类。其水发、土发者,亢也。其雹雪、飘骤者,制也。若然者,盖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耳。
又虞天民曰∶制者,制其气之太过也。害者,害承者之
元气也。所谓元气者,总而言之,谓之一元,如天一生水,水生
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金复生水,循环无端,生生不息也。分而言之,谓之六元,如水为木之化元,木为火之
化元,火为土之化元,土为金之化元,金为水之化元,亦运化而无穷也。假如火不亢,则所承之水,随之而已;一有亢
极,则其水起以平之,盖恐害吾金元之气,子来救母之意也。六气皆然。此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由此观之,
则天地万物,固无往而非五行,而
亢害承制,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于人,则
五脏更相平也,
五志更相胜也,
五气更
相移也,
五病更
相变也。故火极则寒生,寒极则湿生,湿极则风生,风极则燥生,燥极则热生,皆其化也。第承制之在
天地者,出乎
气化之自然;而在人为亦有之,则在挽回运用之得失耳。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则把握在我,何害之有?
设承制之盛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则败乱可立而待也,惟知者乃能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