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卷 针刺类]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素问·长刺节论》《
骨空论》《
灵枢·
寒热病篇》《
热病篇》《
厥病篇》《
杂病篇》《终始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素问·长刺节论》。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
今后世之士,针既
不精,又不能诊,则
虚实补泻,焉得无误?故《
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
诊脉,视气之
剧易,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在头头疾痛,为
藏针之,(藏针之,藏言里也,即深入其针之谓。)刺至
骨病已,上无
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头疾痛者其病深,故当刺至骨分则病已。然既刺至骨,何得上无伤骨肉及皮乎?盖谓无得妄施
补泻,谬伤骨肉皮分之气也,不过借皮肉为
入针之道耳。)
颈侧之
动脉人迎。人迎,
足阳明也,在
婴筋之前。
(《灵枢·寒热病篇》。颈前中行,
任脉也。二
行动脉,即足阳明之人迎穴。说文曰∶婴,颈
KT也。故颈侧之筋曰
婴筋。)婴筋之后,
手阳明也,名曰
扶突。(在颈之第三行。)次脉,
足少阳脉也,名曰
天牖。(在颈之第六行,
手少阳脉
也。足字疑误。牖音有。)次脉,
足太阳也,名曰
天柱。(在颈之第七行。)
腋下动脉,
臂太阴也,名曰
天府。(臂太阴,
即
手太阴也。以上五穴,
本输篇言之尤详,见
经络类第十,即所以治下文之病者也。)阳迎
头痛,
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迎,逆也。
阳邪逆于
阳经而为头痛胸满者,当取之人迎也。)
暴喑气硬,取扶突与
舌本出血。(喑,
声哑不能言也。气
硬,喉
舌强硬也。当取手阳明之扶突穴,及出其
舌本之血。凡言暴者,皆一时之
气逆,非宿病也,故宜取此诸穴以治其
标。喑音音。,硬同。)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经气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当取天牖如上文也。)暴挛痫眩,
足不任身,取天柱。(挛,
拘挛也。痫,
癫痫也。眩,
眩运也。
合三证而足弱不能任身者,当取天柱如上文也。(痫音闲。)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
血溢鼻口,取天府。(瘅,热病也。
暴热内逆,则肝肺之气相搏而血溢口鼻,当取天府如上文也。
瘅音丹,又上、去二声。)此为
天牖五部。(此总
结上文五穴为天牖五部者,以天牖居中,统
前后上下而言也。)
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
大迎,下
齿龋取之,臂
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手阳明脉有入遍齿者,其道出于足阳
明之大迎,凡下齿龋痛者当取之,如
商阳、
二间、
三间皆主
齿痛。但臂恶寒者多虚,故宜补;不恶寒者多实,故宜泻。
音求,颧也。龋,曲主切。)
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名曰
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
方病之时其脉盛,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足太阳脉亦
有入遍齿者,其道出于手少阳之角孙,凡上齿龋痛者当取之。又如鼻与前者,乃足阳明
地仓、巨等穴,亦主齿痛,
以足阳明入上齿中也。但当于方病之时,察其
盛衰而补泻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谓手阳明禾、
迎香等穴。)
足阳明有挟鼻入面者,名曰
悬颅,属口对入击
目本,视
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其当作甚。足阳
明之脉有挟鼻入于面者,道出于
足少阳之悬颅,其下行者属于口,其上行者
对口入系目本。或目或口,凡有过者,皆可
取之。然必察其有余不足以施补泻,若反用之,病必益甚。)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
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足太阳之脉有通项入于脑者,即项
中两筋间
玉枕穴也,头
目痛者当取之。)入脑乃别,阴跷阳跷,
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目,
阴气盛则瞑目。(
太阳经自项入脑,乃别属阴跷阳跷,而
交合于目内之
睛明穴,阳跷气盛,则阴气不荣,故目张如而
不得合。阴跷气盛,则
阳气不荣,故
目瞑而不能开也。按∶
脉度篇言跷脉属目内,合于太阳。下文热病篇曰∶目中赤
痛,从内始,取之阴跷。然则此云锐者,当作内也。详经络类二十八。跷有
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
音嗔。瞑音明。又上声。)
其
上气有音者治其
喉中央,在
缺盆中者
(《素问·骨空论》。谓
气喘急而
喉中有声也。喉中央者,两缺盆之中,任脉之
天突穴也。)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
者上侠颐也。(气喘满而上冲于喉者,当治足阳明经侠颐之大迎穴。
阳明之脉,由此渐上颐面,故名侠颐为渐也。)
失枕在肩
上横骨间,(失枕者,风入
颈项,
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刺在肩上横骨间,当是后
肩骨上,
手太阳之肩外
俞也。或为足少阳之
肩井穴,亦主颈项之痛。若王氏云缺盆者,其脉皆行于前,恐不可以治失枕。)折使榆臂齐肘,正灸
脊中。(折,痛如折也。榆当作揄,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以度脊中,乃其当灸之处,盖即
督脉之
阳关穴也。)
喉痹舌卷,口中干,
烦心心痛,臂
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
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
韭叶。
(《灵枢·热病篇》。小指次指端,手少阳之
关冲也。)
目中赤痛,从内始,取之阴跷。(阴跷之脉属于目内,
足少阴之
照海,即阴跷之所生也,故当刺之。)
耳聋无闻
取
耳中
(《灵枢·厥病篇》。耳中,手太阳之
听宫也。)
耳鸣,取
耳前动脉。(耳前动脉,手少阳之
耳门也。)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
耵聍,耳无闻也。(耵聍,
耳垢也。若耳中有脓及有干耵聍而或痛或无闻者,皆不可刺之,脓垢去而耳
自愈矣。耵音顶。聍音宁,又去声。)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者,手少阳之关冲也。后取足者,亦言小指次指,足少阳之
窍阴也。)
耳鸣,取手
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手中指爪甲上,
手厥阴之
中冲也。左鸣者取其右,右鸣者取其左。)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灵枢·杂病篇》。足少阳之脉下耳后,支耳中,出耳前,
手阳明之别者入耳,故当分痛与不痛而补泻之。)
嗌干,口
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足少阴之脉,循
喉咙系舌本。嗌干口热如胶者,
阴不足也,故当取而补之。嗌音益。)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手足阳明之脉,皆循喉咙。能言者轻,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当泻其
下也。)
齿痛不恶饮,取足阳明;恶饮,取手阳明。(手足阳明之脉皆入齿中,然
胃经多
实热,故不
畏寒饮者,当泻足阳
明;
大肠经多
虚寒,故畏寒饮者,当补手阳明也。此与上文臂阳明节义有所关,当互求之。音倩。)
衄而不止,血流,取足太阳;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中
出血。(鼻中出血曰衄,
败血凝聚
色紫黑者曰。血成流,其去多也。下云血,其聚而不流者也。血去多者,当取足太阳。去少者,当取手太阳。宛
骨下,即手太阳之
腕骨穴。中出血,即足太阳之
委中穴也。衄,女六切。,普杯切。)
痛,
刺手阳明与之盛脉出血。(,鬓前两太阳也。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
宗脉,正出两之间,故当刺之。与
之盛脉出血,即鬓前之
血络。音坎,又海敢切。)痛,刺足阳明
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足
阳明之脉,循
颊车上耳前,过
客主人,循
发际至
额颅,故痛者当刺曲周,即颊车也。以其周绕
曲颊,故曰曲周。见血
立已,如不已,当按人迎于
本经而
浅刺之,可立已也。)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不可俯仰者,痛在项后,故当刺足太阳经。不可以顾者,痛在
颈侧,故当刺手太阳经也。)
重舌,刺
舌柱以
铍针也。
(《灵枢·终始篇》。
舌下生
小舌,谓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当用第五针曰铍针者刺之。铍音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