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 藏象类]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
岐伯曰∶
首面与
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
懈惰,然而其面不
衣何也?(人之
头面身形,本同一气,至于猝暴严寒,则地裂水冰,肢体
为之凛栗,而面独不惧,故以为问。)岐伯答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
空窍,(头面为人之首,凡周身
阴阳经络无所不聚,故其血气皆上行于面
而走诸窍。空,孔同。)其
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精阳气者,
阳气之
精华也,故曰
五脏六腑之
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
之精。)其
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旁行之气也。气自两侧上行于耳,气达则窍聪,所以能听。)其
宗气上出于鼻而
为臭,(宗气,
大气也。宗气积于
胸中,上通于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其
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浊气,
谷气也。
谷入于胃,气达于唇舌,所以知味。)其气之
津液,皆上熏于面,(凡诸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如
脉度篇曰∶五脏常内
阅于上
七窍也,故
肺气通于鼻,
心气通于舌,
肝气通于目,
脾气通于口,
肾气通于耳。此五脏之气皆上通乎七窍,不独
诸
阳经络乃得上头也。)而皮又浓,其肉坚,故
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一身血气既皆聚于头面,故其皮浓肉坚异于他
处,而
寒气不能胜之也。愚按∶本篇所言首面耐寒之义,原无阴阳之分。考之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耐寒者何也?然。人
头者,
诸阳之会也。诸
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
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此说殊有不然。夫头为诸阳之会则
是,曰阴不上头则非。盖阴阳升降之道,亦焉有地不交天藏不上头之理?即如本篇有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盖言面
为阳聚之处,而非曰无阴也。义见疾病类三。又如阴阳别论曰∶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盖一言
阳明主表,指
人迎也;一
言
太阴主里,指
脉口也。亦非云阴不上头也。又如
本输篇所列
颈项诸经行次,止言
六阳而不言阴者,盖单言诸阳之次序,
如
伤寒止言足经而手在其中之意,亦非无阴之谓也。
难经之意,本据此数者,而实未究其详。观
太阴阳明论曰∶
阴气从
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
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及本篇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
于面而走空窍,岂
阴经独不上头耶?第近代所
传经穴诸图,亦但云
阳穴上头,而
阴穴止于胸腋者,盖阳穴之见于肌表者
若此,而阴脉之内行者不能悉也。矧阴阳
表里,俱有所会,故但取阳穴则可为阴经之帅,而阴亦在其中矣。及详考
经脉
等论,则手足六阴无不上头者,今列诸脉于下,以便明者考校。
手少阴上挟咽,走
喉咙,系
舌本,出于面,系
目系,合
目内。
手厥阴循喉咙,出耳后,合
少阳完骨之下。手
足少阴太阴皆会于
耳中,上络左角。
手太阴循喉咙。足少阴循喉
咙,系舌本,其筋上至项,结于
枕骨,与
足太阳之筋合。
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支者
结舌本,贯
舌中,
散
舌下。
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络于舌本,连目系,上出额,与
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
颊里,环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