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卷 疾病类] 八十三、不卧多卧
(《
灵枢·
邪客篇》《
大惑论》)
黄帝问于
伯高曰∶夫
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
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篇》)
邪气感人,令人寐无从生,故云不卧出也。瞑音明,又上声。)伯高曰∶
五谷入于胃也,其
糟粕、
津液、
宗气,分为
三隧。故宗气积于
胸中,出于
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
大气也。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
下焦,津液之道出
于
中焦,宗气之道出于
上焦,故分为三隧。喉咙为肺之系而下贯于心,故通宗气而行呼吸。粕音朴。隧音遂。)
营气者,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
四末,内注
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荣气出于中焦,中焦者受
水谷之气,泌其津
液,变化以为
血脉,外而
四肢,内而
脏腑,无所不至,故其营运之数,与刻数皆相应也。义详
经络类二十四、二十六。
泌音秘,
泉水貌。)
卫气者,出其
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
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
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
滑利,不能入于脉中,故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
休者也。义详本类前六十七及经络类第六。昼行于阳,常从
足太阳始,夜行于阴,常从
足少阴始,义详经络类二十五。)
今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
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
阴虚故
目不瞑。(邪气逆于脏腑,则卫气不得入于阴分,故偏盛于阳。阳偏盛则阳跷陷,陷者受伤之谓,
阳盛阴虚,故目不瞑。
又《大惑论》义正与此同,详见下文。跷有
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
不足,泻其有余,(此刺治之补泻也。补其不足,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
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
申脉也。
若
阴盛阳虚而
多卧者,自当
补阳泻阴矣。)调其
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
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谓
既刺之后,仍当用药以治之。凡不卧之证,有邪实者多属
外因,有营虚者多属
内因,此半夏汤一法,盖专为去邪者设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
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
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
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古今量数不同,大约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铁斛数三升
二合。然则云八升者,即今
之二升
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
六合许耳。火沸,置
秫米一升,治
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火沸者,先
以火沸其水,而后置药于中也。秫米,糯
小米也,即
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
黄米,其
性味甘粘微
凉,能养营
补阴;半夏味辛性温,能
和胃散邪,除
腹胀目不得瞑,故并用之。秫米一升,约今之
三合二勺。半夏五合,
约今之
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约今之
四合八勺也。秫音术。)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
发者,
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滓音子,也。)
黄帝曰∶病而
不得卧者,何气使然?(《灵枢·大惑论》。)
此言因病而不得卧者也。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
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
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
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
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
目闭也。(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开视及病而
多寐者,以卫气留于阴分,阴跷满而阳气虚耳。观《寒
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即此上文两节之义。
详针刺类四十四。)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
肉不解,其
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
卫气行留久,皮肤湿、
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
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此下二节,言有不因于病而为多卧少卧之异者也。解,利
也。人之脏腑在内,内者阴也;皮肤分肉在外,外者阳也。肠胃大则
阴道迂远,
肉理湿滞不利则阳道舒迟,故卫气之留
于阴分者久,行于阳分者少,阳气不精,所以多瞑卧也。今人有饱食之后即欲瞑者,正以水谷之悍气暴实于中,则卫气
盛于阴分,而精阳之气有不能胜之耳。世俗但呼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
分肉解利,卫气
之留于阳也久,故
少瞑焉。(肠胃小,则卫气之留于阴者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则卫气之留于阳者久,故少瞑也。)
黄帝曰∶其非
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非常经者,言其变也,盖以明邪气之所致然者。)岐伯曰∶邪气留
于上,上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邪气居于上焦而加之食饮,则卫气留闭于
中,不能外达阳分,故猝然多卧。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盖以邪客于脏,则格拒卫气,不得内归阴分耳。,焦同。)黄
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
定乃取之。(治此诸邪者,统言本论八证也。此篇止类其五,外神乱则惑等三证,详前八十一。先其脏腑者,欲辨阴阳之
浅深也。诛其小过者,言此诸证,虽非重大之疾,亦不可不除之也。然人之致此,各有所由,故于形志苦乐,尤所当察。
盖苦者忧劳,多伤心肺之阳,乐者纵肆,多伤脾肾之阴,必有定见,
然后可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