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卷 疾病类] 四十九、又论疟
(《
灵枢·
岁露篇》。此与前章疟论辞义多重,似不必入,然其中亦稍有异同,故并存之,以资印证。附∶
疟疾治法)
黄帝问于
岐伯曰∶经言
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凡本篇义与前章同者,皆不重释。)岐伯对曰∶
邪客于
风府,病循膂而下,
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宴。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
风府则
腠理开,腠理开则
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宴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
尾底,
二十二
日入脊内,注于
伏冲之脉,(前《疟论》云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与此不同。盖彼兼项骨为言,
此则单言
脊椎也。伏冲之脉,彼作
伏膂之脉。)其行九日,出于
缺盆之中,其
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至字误,前《疟
论》云益早者是。)其内搏于
五脏,横连
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
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
蓄积而作焉。(前《疟论》
云间日乃作也。蓄,昌六切。)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卫气之所应,前《疟论》作所发。所舍节,言
所舍之节也。)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
风气留其处,疟气随
经络,
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本篇两搏字,前《疟论》俱作薄。愚按∶《
生气通天》等论曰∶夏伤于暑,秋
为疟。《疟论》曰∶疟皆生于风。又曰∶疟者,
风寒之气不常也。又曰∶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
水气舍于
皮肤之内
也。此诸论者,皆以风寒
暑湿为言,而病疟之因已尽于此。若于此而分其
阴阳,则风与暑,
阳邪也;寒与水,
阴邪也。
然风者,阳中之凉气也;暑者,
热中之
寒邪也。合是四者而言,无非皆属乎寒,故江南呼为
脾寒病,谓寒邪客于
肌肉之
间而脾应肉也。及疟之将发,必先
手足厥冷,以
脾主四肢也。然则脾寒之名,非无谓也。而
张子和非之曰∶《
内经》既以
夏伤于暑而为疟,何
世医皆以脾寒治之?是在子和,亦认暑为
热邪,故有此说。独不观之经曰∶夏伤于
大暑,其汗大出,
腠理开发,因遇
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是可见其言暑者,言
时气也;言寒者,言
病气也。及邪气之变,自浅而深,郁寒成热,然终不免寒为本、热为标耳,安得谓之非寒耶?故其初感,则寒邪先伏于
腠理,及遇秋清之令,而新凉束之,则
表邪不能外越,于是乎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搏而病作矣。
然其浅者,病在
三阳,故随卫气以为出入,而一日一作;其深者,病在
三阴,则邪气不能与卫气并出,故或间日,或三
四日,而作愈迟者,其病愈甚也。是以疟之
轻重,惟在阴阳浅深耳。故于
本经则有
寒疟、
温疟、
瘅疟及
六经六藏疟证之
分,义无出于此矣。乃后世自杨仁斋、
朱丹溪而下,复分有
痰疟、
食疟及水饮
败血为疟等证。若此之类,不过皆疟之兼
证耳,岂果因此而成疟哉?此外复有谓
瘴疟者,惟岭南风瘴之地有之,亦
湿邪之外入也。有谓
牝疟者,但寒无热,以阳
气不足,亦阴邪之胜也。有谓
劳疟者,因劳即发,以
表里气虚而感邪之易也。有谓
鬼疟者,本无疟鬼,神为
邪所乱也。
由此言之,则亦无非寒邪耳。凡邪自外入,当从汗解。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
风疟。又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皆其义也。故治疟者,但当察其邪之浅深,证之阴阳,必令其自脏而腑,自里而表,引而
散之,升而举之,使邪气得出,
自然和矣。治法云∶
有汗要
无汗,以
扶正为主而兼散;无汗要有汗,以散邪为主而兼补。
斯言得之矣。惟是邪在阳者取汗易,邪在阴者取汗难,所以在春夏者为易,在秋冬者为难,在上体者为易,在下体者为
难。必达其
阴气,自然汗及下体。务令由阴而阳,由晏而早,方是佳兆,故又以汗之难易为
微甚也。其有外受风寒,内
伤生冷,表里俱病,则疟痢并作。疟感由经,痢感由脏,但兼表里而去其
寒湿之本,必皆愈也。至于痰食血气,
内寒内
热等证,不过随其甚者而兼调之,弗得以此为主,是治疟之大法也。然法虽如此,犹有其要,则在乎
标本虚实四者而已。
盖标以邪言,邪盛则实;本以正言,正夺则虚。如果有
实证实脉之可据,则指其所在而直取之,拔去其邪,诸病
自愈,
此治标也。如无实脉实证而病不愈者,必其
元气之虚,但当
温补真元,培其
根本,使
中气渐实,则逼邪外出,病必自愈,
此治本也。故有标则治标,无标则治本,是得其要矣。或其疟发既久,表邪已衰,而诸药不效者,但用
人参生姜各一两,
煎汤,于未发二时之前,或发日五鼓,连进二服,无不愈者。或因参贵难以疗贫,则
白术、
当归,亦可随宜择而代之。
若
阴虚水亏之人,则以熟地、生姜加倍用之,皆无不应手而效也。然必因脉以知其内,因证以知其外,但知标本之缓急,
又何疟之足虑哉?余阅
疟门方剂,多不分表里先后,俱用芩、连、
知母及
大黄、
石膏之类。夫以表邪不解而得此寒凉,
则寒邪愈陷。或任用
常山、
草果及劫截峻厉等剂。若正为邪伤而受此克伐,则元气愈虚,故多致绵延不已,轻者变重,
重者至危,是皆不得其本耳。得则易如反掌,在察所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