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卷 疾病类] 三十一、肾风风水
(《
素问·评
热病论》《奇病论》附∶
中风治法)
帝曰∶有病
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可刺不?(《素问·评热病论》)。,
浮肿也。然,失色貌。壅,重浊
不清也。
肾脉循
喉咙挟
舌本,
病风则肾脉不利,故壅害于言语。音附。音芒。)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
五日其气必至。(虚者本不当刺,若为肿为实,以针泻之,则
真气愈虚,邪必乘虚而至。后五日者,
脏气一周而复至其所
伤之藏,
病气因而甚矣。)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
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
手热,
口干苦渴,
小便黄,
目下肿,腹中鸣,
身重难以行,
月事不来,烦而
不能食,
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
风水,论在
刺法中。(
肾主水,风
在
肾经,即名风水。论在刺法中,即《水热穴论》也,详针刺类三十八。此节诸释,俱如下文∶惟热从胸背上至头及手
热等义未之及,或脱简也。此病以
肾阴不足而
复刺之,则重伤
真阴,乃成是病。盖肾与
膀胱为
表里,肾经自足上注
胸中,
膀胱经自头项下行
肩背,
阴虚则
阳胜,故热从肩背上至头而汗出也。
手心主之脉入
掌中,
肾水不足则
心火有余,故又为
手热。《
平人气象论》曰∶
面肿曰风。
足胫肿曰水。详本类后五十九。)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必因虚而入,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经文止此二句,奈何后人有续之者曰∶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此言大有不通。
夫凑即邪之实也,又何必留而后实耶?留而实者,固然有之,愈留而愈虚者,尤为不少。倘执前言为成训,则未免
虚实
误用。斯言也,不惟为赘,且为害矣,当察之。)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虚则无气,故为少气时热。
阳主散而凑于阴分,故汗出。)小便黄者,
少腹中有热也。(少腹有热,邪在阴也,故小便黄。)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正偃,仰卧也。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注胸中,
肾邪自下而上,则
胃气逆而不和,故正偃
则咳甚而上迫于肺。)诸有
水气者,微肿先见于
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
至阴之所
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目下肿如卧蚕者,其腹必有水气也。)真气上逆,故
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
咳出
清水也。诸
水病者,故
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水邪留滞于脏,故为
气逆。气逆则不得正卧,故惊而咳甚。)
腹中鸣者,
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
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
胃脉在足也。(脾胃属土,所以制水,
土弱则寒水
反侮之,故腹中鸣而食不下。胃主
肌肉,其脉行于足,水气居于肉中,故身重不能行。)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
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
胞中,今
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胞即
子宫,
相火之所在也。
心主血脉,
君火
之所居也。
阳气上下交通,故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以通
月事。今气上迫肺,则
阴邪遏
绝阳道,心气不得下行,故胞脉闭
而月事断矣。凡如上文者,皆虚不当刺之病,可见误刺之害为不小也。)帝曰∶善。
帝曰∶有病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素问·奇病论》。)如有水状,谓其然浮肿,似水而实非水也。脉大者、阴虚也。脉紧者,
寒气也。身无痛形不瘦者,
邪气在脏不在表也。风挟肾邪,反伤脾胃,故不能食。)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病生在肾,名为肾风,其非外
感之风可知,然则
五风有由内生者,皆此义也,所以风有
内外之分,不可不辨。愚按∶风之为病,最多
误治者,在不明
其表里耳。盖
外风者,八方之所中也;
内风者,
五脏之本病也。
八风自外而入,必先有
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证,此因于
外者,显然有可察也;五风由内而病,则绝无
外证,而忽病如风,其由
内伤可知也。然既非
外感,而经曰
诸暴强直皆属
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何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血病则无以养筋,筋病则
掉眩强直之类,诸变百
出,此皆
肝木之化,故云皆属于风。谓之属者,以
五气各有所主,如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类,其义同也。盖有所中者谓
之中,外感也;无所中者谓之属,内伤也。故
王安道有
真中类中之辨,所当察也。后世不明此义,不惟以类风者认为真
风,而且以内夺
暴厥等证俱认为风,误亦甚矣。夫外感者,邪袭肌表,故多阳实;内伤者,由于酒
色劳倦,
七情口腹,
致伤脏气,故由阴虚。凡脏气受伤,脾败者病在肢体,或多
痰饮;
肾病者,或在
骨髓,或在
二阴;
心病者,或在
血脉,
或在神志;
肺病者,或在营卫,或在声音;
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
胁肋,此五脏之类风,未有不由阴虚而然者。惟东
垣独得其义曰∶有中风者,卒然
昏愦,不省人事,此非外来
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盖
人年四十而
阴气自半,故多犯之,岂非阴虚之病乎?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
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
根本者,即真阴也。人知阴虚唯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
阴中之水虚,则病在
精血;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
则气去,故神志
为之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证,乃不求
水火之源,
而犹以风治,鲜不危矣。试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则多燥,燥则多风,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即阴虚之候也。故
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使阴气复则
风燥自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绝无
虚证,
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
无
实证,有滞则实也。治虚者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但察其因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及虚实攻补之
间,最当察其有无
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
元气素亏,猝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瞑
目昏沉,此厥竭之证,尤与风邪
无涉,使非大剂参熟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能察其表里,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
之为名,多用
风药。不知风药皆燥,燥复
伤阴;风药皆散,
散复伤气。以内伤作外感,以不足为有余,是促人之死也。
班氏云不服药为
中医者,正为此辈而
发耳。)肾风而不能食,
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风生于肾,则反克
脾土,故不能
食。肾邪犯心,则神气
失守,故善惊。惊后而心气痿弱不能复者,心肾俱败,水火俱困也,故死。)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