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卷 疾病类] 二十五、宣明五气
(《
素问·宣明
五气篇》全)
五味所入∶酸入肝,(酸化从木也。)辛入肺,(辛化从金也。)苦入心,(苦化从火也。)咸入肾,(咸化从水也。)甘
入脾,(
甘化从土也。)是谓
五入。(
五味各从其类,
同气相求也。《
九针论》仍有淡入胃一句。)
五气所病∶
心为噫,(噫,
嗳气也。遍考《
本经》,绝无嗳气一证,而惟言噫者,盖即此也。按《九针论》曰∶心为
噫。《
刺禁论》曰∶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痹论》曰∶
心痹者,
嗌干善噫。是皆言噫出于心也。然《诊要经终论》
曰∶
太阴终者,善噫善呕。《脉解篇》曰∶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
阴盛而上走于
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
口问篇》曰∶
寒气客于胃,厥
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由此观之,是心脾胃三脏皆有是证,盖由火土之郁,
而气有不得舒伸,故为此证。噫,伊芳、隘二音。《释义》曰∶饱食息也。《礼记》注曰∶不寤之声。)肺为咳,(
肺主气,
其属金,邪挟金声,故病为咳。咳,康益切。)肝为语,(问答之声曰语,语出于肝,象木有枝条,多
委曲也。)
脾为吞,
(脾受五味,故为吞。象土包容,为物所归也。)肾为欠、为嚏,(欠,
呵欠也。嚏,喷嚏也。阳未静而阴引之,故为欠。
阳欲达而阴发之,故为嚏。阴盛于下,
气化于水,所以皆属乎肾。故凡
阳盛者不欠,下虚者无嚏,其由于肾也可知。欠、
嚏二义,具《口问篇》,详本类后七十九。嚏音帝。)胃为
气逆、为哕、为恐,(胃为
水谷之海,胃有不和,则为气逆。哕,
呃逆也,胃中有寒则为哕。恐,肾之志也,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肾则为恐,故皆涉于胃也。哕,于决切。详义见针
刺类五十三。)
大肠、
小肠为泄,(大肠为传道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小肠之
清浊不分,则大肠之传道不固,故为
泄利。)
下焦溢为水,(下焦为分注之所,气不化则
津液不行,故溢于
肌肉而为水。)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
遗溺,(
膀胱为津液之
腑,其利与不利皆由气化。有邪实膀胱,气不通利而为癃者;有
肾气下虚,津液不化而为癃者,此
癃闭之有
虚实也。若
下焦不能
约束而为遗溺者,以膀胱不固,其虚可知。然《
本输篇》曰∶
三焦者,
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
约下焦,实则
闭癃,虚则遗溺。盖三焦为
中渎之腑,
水道之所由出,故三焦亦属膀胱也。癃,良中切。溺,娘料切。)胆
为怒,(怒为肝志而胆亦然者,肝胆相为
表里,其气皆刚,而肝取决于胆也。)是谓
五病。(
脏腑各五也。)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聚也,精气
五脏各有所藏也。并于心者,火之气也。气并于心则神有余,故其志
为喜。然《
本神篇》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正以
心火实而乘
肺金也。)并于肺则悲,(气并于肺则乘肝而为悲,肝之虚
也。《本神篇》曰∶肝
悲哀动中则伤魂。)并于肝则忧,(气并于肝,则乘脾而为忧,脾之虚也。《本神篇》曰∶脾忧愁不
解则伤意。)并于脾则畏,(气并于脾,则
脾实乘肾,故为畏。《本神篇》曰∶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并于肾则恐,(气并于
肾而乘心之虚,则为恐。《本神篇》曰∶心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是谓
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脏气有不足,
则
胜气得相并也。《九针论》曰∶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脏所恶∶
心恶热,(心本属火,过热则病,故
恶热。)
肺恶寒,(肺属金而主
皮毛,金寒则病,故
恶寒。)
肝恶风,(肝
属木,其应风,感风则
伤筋,故
恶风。)
脾恶湿,(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
肾恶燥,(肾属水而藏精,
燥胜则伤精,故恶燥)。是谓
五恶。
五脏化液∶
心为汗,(
心主血,汗则血之余也。)
肺为涕,(涕出于鼻,肺之窍也。)
肝为泪,(泪出于目,肝之窍也。)
脾为涎,(涎出于口,脾之窍也。)
肾为唾,(唾生于
舌下,
足少阴肾脉循
喉咙挟
舌本也。)是谓
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辛能
散气也。)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不流也。《
五味论》曰∶
血与咸相得则凝。详
气味类三。)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益甚,
骨重难举矣,故骨病者禁苦。《五味论》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上二节,按《九针论》曰∶苦走血,病在血,无
食苦;咸走骨,病在骨,无食咸。与此稍异,盖火化苦,故走血,水化咸,故走骨,义亦当然也。)甘走肉,肉病无多食
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故肉病者无多食甘。《五味论》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美本切。)酸走筋,筋病
无多食酸;(酸能收缩,故病在筋者无多食酸。《五味论》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是谓
五禁,无令多食。(《九针论》
曰∶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
五裁。)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骨属肾,肾者
阴中之阴也。)阳病发于血,(血属心,心者
阳中之阳也。)阴病发于肉,(肉
属脾,脾者
阴中之至阴也。)阳病发于冬,(
阴胜则阳病也。)阴病发于夏,(
阳胜则阴病也。)是谓
五发。(按∶《九针论》
尚有以味发于气一句,盖食入于阴,则
长气于阳,故味发于气也。)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阳分,则为
阳邪,
邪热炽盛,故病为狂。《
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
薄疾,并乃狂。)邪入于阴则痹,(邪入阴分,则为
阴邪,阴盛则
血脉凝涩不通,故病为痹,《
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阴命
曰痹。《九针论》曰∶邪入于阴,则为
血痹。)
搏阳则为
巅疾,(搏,击也。巅,癫也。邪搏于阳,则
阳气受伤,故为癫疾。
上文言邪入于阳则狂者,邪助其阳,阳之实也。此言搏阳则为巅疾者,邪伐其阳,阳之虚也。故有为狂为巅之异。《
九针
论》曰∶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言转入阴分,故为癫也。)
搏阴则为喑,(邪搏于阴,则
阴气受伤,故声为喑哑。阴者,
五脏之阴也。盖
心主舌,而
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
手太阴肺脉循喉咙;
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而
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喑也。《九针论》曰∶邪入于阴,
转则为喑。言转入阳分则气病,故为喑也。按∶《
难经》曰∶
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
巢元方曰∶邪入于阴则为癫。
王叔和
云∶阴
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
孙思邈曰∶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
传则为痛喑。此诸家之说虽若不同,而意不相远,皆可参会其义。)阳入之阴则静,(阳敛则藏,故静。)
阴出之阳则怒,
(阴发则躁,故怒。)是谓
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秋得
夏脉,冬得长夏脉,(
五脉互胜,病胜藏也,故曰五邪。)名曰
阴出之阳,病
善怒不治,(《
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藏也。所谓阳者,
胃脘之阳也。凡此五邪,皆以真藏脉见而胃
气绝,故曰阴出之阳。阴盛阳衰,土败
木贼,故病当善怒,不可治也。真藏义,详脉色类二十六七。)是谓五邪皆同,命
死不治。(此明五脉皆然也。)
五脏所藏∶
心藏神,(精气之灵明也。《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
肺藏魄,(精气之
质地也。《本神篇》曰∶并
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肝藏魂,(神气之佐辅也。(《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脾藏意,(神有所注者也。《本神篇》
曰∶心有所忆谓之意。)
肾藏志,(意有专一者也。《本神篇》曰∶意之所存谓之志。《九针论》曰∶
肾藏精、志也。)是谓
五脏所藏。(五义俱详
藏象类九。)
五脏所主∶
心主脉,(
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营运周身也。)肺主皮,(
肺主皮毛,应金之坚而保障全体,捍御诸邪也。)
肝主筋,(肝主筋膜,应木之柔而联系
关节也。)脾主肉,(
脾主肌肉,应土之浓而蓄养万物也。)
肾主骨,(肾主骨髓,应
水石之沉而为立身之干,为万化之原也。)是谓
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
伤血,(久视则劳神,故伤血,《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久卧
伤气,(久卧则阳气不伸,故
伤气。)久坐
伤肉,(久坐则血脉滞于
四体,故伤肉。)久立
伤骨,(立者之劳在骨也。)久行伤筋,(行者之劳在筋也。)是
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软弱而滑,端直以长,其应春。)心脉钩,(来盛去衰,
外实内虚,其应夏。)脾脉代,(代,更
代也。脾脉和软,分王四季,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软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
代,此非中止之谓。详按在脉色类四。)肺脉毛,(脉来
浮虚,轻如毛羽,其应秋。)肾脉石,(沉坚如石,其应冬。)是谓
五脏之脉。(按∶《九针论》有与本篇稍异者,悉已采附前注中,其他相同之文,俱不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