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 疾病类] 七、阴阳贵贱合病
(
素问阴阳类论)
孟春始至,
黄帝燕坐,临观
八极,正
八风之气,而问
雷公曰∶阴阳之类,
经脉之道,
五中所主,何脏最贵?(孟春
始至,
立春日也。燕,闲也。八极,八方远际也。正八风,察八方之风候也。五中,五内也。何脏最贵,欲见所当重也。)
雷公对曰∶春
甲乙青,中主肝,治
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四时之序,以春为首,
五脏之气,惟肝应之,
故公意以
肝脏为最贵,盖指
厥阴也。)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上下经,古经也。阴阳从
容,其篇名也。帝谓念此经义,则贵不在肝,盖特其最下者耳。)雷公致斋七日,且复侍坐。(悟己之非,积诚复请也。)
帝曰∶
三阳为经,(经,
大经也。周身之脉,惟
足太阳为巨,通巅下背,独统阳分,故曰经。)
二阳为维,(维,维络也。
阳明经上布
头面,下循胸腹,独居
三阴之中,维络于前,故曰维。)
一阳为
游部,(
少阳在侧,前行则会于阳明,后行则
会于
太阳,出入于二阳之间,故曰游部。
杨上善曰∶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上头,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
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二阳,
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一阳,
足少阳脉也,起目外络头,分为四道,下
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
百节,
流气三部,故曰游部。)此知五脏终
始。(有阳则有阴,有表则有里,睹此三阳之义,则五脏之终始,可类求而知矣。)三阳为表,(三阳,误也,当作三阴。
三阴,
太阴也。太阴为诸阴之表,故曰三阴为表。按
阴阳离合论曰∶
太阴为开。痿论曰∶肺主身之
皮毛。师傅篇曰∶肺
为之盖。脾者主为卫。是手足三阴,皆可言表也。据下文所谓
三阳三阴者,明列次序,本以释此,故此节当为三阴无疑。
按∶王氏而下,凡注此者,皆曰∶三阳,太阳也。
二阴,
少阴也。少阴与太阳为
表里,故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其说
若是,然
六经皆有表里,何独言二经之表里于此耶?盖未之详察耳。)二阴为里,(二阴,少阴肾也。肾属水,其气沉,
其主骨,故二阴为里。)
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一阴,厥阴也。厥者,尽也。按
阴阳系日月篇曰∶戌主右
足之厥阴,亥主左足之厥阴,此两
阴交尽,故曰厥阴也。夫厥阴之气,应在戌亥,
六气不几于绝矣;然
阴阳消长之道,
阴之尽也如月之晦,阳之生也如月之朔,既晦而朔则绝而复生,此所谓一阴至绝作朔晦也。由是而终始
循环,
气数具合,
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按六经之分少太者,以微盛言,故谓厥阴为尽阴。其分一二三者,以六气之次言耳。如三阴之
序,首厥阴一也,次少阴二也,又次太阴三也。三阳之序,首少阳,次阳明,又次太阳,是三阳之次也。)雷公曰∶受业
未能明。(按上文雷公以肝为最贵,而不知肝属一阴,为阴之尽,帝谓最其下者以此,故公曰受业未能明也。)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此下详分六经,并明
六脉皆至于太阴也。太阳为经,即所以释上文之义。)三阳脉
至
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手太阴,
肺经也。本属三阴之脉,然诸脉皆会于
气口,故
特以三阳脉至手太阴为言也。下彼此。太阳之脉本洪大以长,今其弦浮不沉,是邪脉也,乃当决其衰王之度,察以吾心,
而合之阴阳之论,则善恶可明矣。所谓二阳者,阳明也,(前所谓二阳者,即阳明也。阴阳系日月篇曰∶两阳合明,故曰
阳明。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阳明
胃脉本浮大而短,今则弦而沉急,不能振鼓,是木邪侮土,
阴气
乘阳也。若热至为病者,尤忌此
阴脉,犯之为逆,必皆死也。炅,居永切,热也。)一阳者,少阳也,(即前所谓一阳也。)
至手太阴,上连
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
专阴则死。(人迎,足阳明脉也,在
结喉两旁,故曰上连人迎。悬,
浮露如悬也。少阳之脉,其体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今则弦急如悬,其至不绝,兼之上乘
胃经,此木邪之胜,
少阳病也。
然
少阳厥阴皆从木化,若
阳气竭绝,则
阴邪独盛,弦搏至极,是曰专阴,专阴者死也。按∶以上三阳为病皆言弦急者,
盖弦属于肝,厥阴脉也,阴邪见于阳分,非危则病,故帝特举为言,正以明肝之不足贵也。)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三
阴,太阴也。上文云三阳为表当作三阴者,其义即此。三阴之脏,脾与肺也,
肺主气,朝会
百脉,脾属土,为万物之母,
故三阴为六经之主。)交于太阴,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交于太阴,谓三阴脉至气口也。肺主轻浮,脾主
和缓,其本脉
也;今见伏鼓不浮,则
阴盛阳衰矣,当病
上焦空虚,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为阴所伤,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按《阴
阳应象大论》曰∶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心在志为喜。是皆五脏之志也。)二阴至肺,其气归
膀胱,外连脾胃。(二
阴至肺者,言
肾脉之至气口也,《经脉别论》曰二阴搏至,肾沉不浮者是也。肾脉上行,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出气口,是二阴至肺也。
肾主水,得
肺气以行降下之令,
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肺在上,肾在下,脾胃居中,主其
升降之柄,故曰外连脾胃也。外者,肾对脾言,即上文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之义。)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一阴独至,厥阴脉胜也,《经脉别论》曰一阴至,厥阴之治是也。厥阴本脉,当软滑弦长,
阴中有阳,乃其正也。若一
阴独至,则经绝于中,气浮于外,故不能鼓钩而滑,而但弦无胃,生意竭矣。)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
脏,合于阴阳,(六脉者,乍阴乍阳,皆至于手太阴,是
寸口之脉,可以交属相并,缪通五脏,故能合于阴阳也。)先至
为主,后至为客。(六脉之交,至有先后,有以阴见阳者,有以阳见阴者。
阳脉先至,阴脉后至,则阳为主而阴为客,阴
脉先至,阳脉后至,则阴为主而阳为客,此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之谓也。然至有常变,变有真假。常阳变阴,常阴变阳,
常者主也,变者客也。变有真假,真变则殆,假变无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
客主之义,有脉体焉,有
运气焉,有久
暂焉,有
逆顺焉,有主之先而客之后者焉。诊之精妙,无出此矣,非精于此者,不能及也,脉岂易言哉?!)雷公曰∶臣
悉尽意受
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
雌雄。(颂,诵同。从容之道可诵,其为古经篇名可知,如
《示从容论》之类是也。以合从容,合其法也。雌雄,如下文云二阴为雌,又《顺气一日分为
四时篇》曰∶肝为
牡脏,
脾为牝藏。皆雌雄之义。)
帝曰∶三阳为父,(此详明六经之贵贱也。太阳总领诸经,独为尊大,故称呼父。)二阳为卫,(捍卫诸经阳气也。)
一阳为纪。(纪于二阳之间,即《阴阳离合论》
少阳为枢之义。)三阴为母,(太阴滋养诸经,故称为母。)二阴为雌,(少
阴属水,水能生物,故曰雌,亦上文二阴为里之义。)一阴为独使。(使者,交通终始之谓。阴尽阳生,惟厥阴主之,故
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
脉软而动,
九窍皆沉。(此下言诸经
合病有胜制也。二阳,土也。一阴,木也。阳
明厥阴相薄,则
肝邪侮胃,故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者,
胃气也。动者,
肝气也。土受木邪,则软而兼动也。九窍
之气,皆阳明所及,
阳明病则胃气不行,故九窍皆为沉滞不通利矣。)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
为
惊骇。(三阳一阴,膀胱与肝合病也。
肝木生火,而膀胱以寒水侮之,故太阳脉胜。一阴肝气虽强,不能禁止,由是而
风寒相挟,内乱五脏,肝气受伤,故发为惊骇之病。)
二阴二阳,病在肺,
少阴脉沉,胜
肺伤脾,
外伤四肢。(二阴,手
少阴也。二阳,
足阳明也。少阴为
心火之脏,
火邪则伤金,故病在肺。阳明为胃土之腑,土邪必伤水,故
足少阴之脉沉。
沉者,气衰不振之谓。然胃为脾腑,
脾主四肢,火既胜肺,胃复连脾,
脾病则四肢亦病矣。)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
骂詈妄行,
巅疾为狂。(二阴之至,邪在肾也。二阳之至,邪在胃也。水土之邪交至,则土胜水亏,水亏则阴不胜阳,故
病在肾。土胜则阳明邪实,故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
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
别离。(二阴,肾也。一阳,
三焦也。肾与三焦合病,则
相火受水之制,故病出于肾。肾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
胸中,
故阴气盛则客游于心脘也。阴邪自下而上,阳气不能下行,故
下焦空窍若有堤障而闭塞不通。
清阳实四肢,
阳虚则四肢
不为用,状若别离于身者矣。)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
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一阴,足厥
阴肝也。一阳,
足少阳胆也。代绝者,二
脏气伤,脉来变乱也。肝胆皆木,本生心火,病以阳衰,则阴气至心矣。然木
病从风,善行数变,故或上或下,无有常处,或出或入,不知由然。其为喉咽干燥者,盖咽为肝胆之使,又脾脉结于咽
也,故病在土脾。正以风木之邪,必克土耳。)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
血瘕,沉
为脓,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二阳,胃也。三阴,肺也。至阴,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为表里,病则仓廪不化;
肺
布气于
脏腑,病则治节不行。故致阴不过阳,则阴自为阴,不过入于阳分也。阳气不能止阴,则阳自为阳,不留止于
阴分也。若是者,无复交通,阴阳并绝矣。故脉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病当在内而为脓,正以阴阳表里不相
交通,故脉证之反若此。至若阴阳皆壮,则亢而为害,或以孤阴,或以孤阳,病之所及,下至阴阳。盖男为阳道,女为
阴器,
隐曲不调,俱成大病也。)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至岁首。(昭昭可见,冥冥可测,有阴阳之道
在也。故欲决死生之期者,必当求至岁首。如甲巳之年,丙寅作首,则二月丁卯,三月戊辰;
子午之年,
君火司天,则
初气太阳,二
气厥阴之类。以次求之,则
五行衰王,可得其逆顺之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