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卷 会通类] 十三、疾病(下)
厥逆者,
寒湿之起也。(见脉色类三十二。)
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
阳气并于上,
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
足寒,足寒则胀也。(疾
病八十。)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
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疾病十九。)
脉至如喘,名曰
暴厥,暴厥者不知与
人言。(脉色二十四。)
内夺而厥,则为
喑俳,此
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肝气当治而未得,故
善怒,善怒者名曰
煎厥。(疾病十一。)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
形气绝,而
血菀于上,使人
薄厥。(疾病五。)
三阳为病发
寒热,及为
痿厥。
二阳一阴发病,主
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疾病类六。)
脉俱沉细数者,
少阴厥也。(脉色二十一。)
肾气虚则厥。(
藏象十。)
志不足则厥。(疾病十八。)
冲脉并少阴之经,故
别络结则
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针刺二十。)
气逆者足寒也。(疾病十六。)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疾病七十九。)
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
尸厥。(针刺三十。)
风逆,暴
四肢肿,身
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
善变。厥逆为病也,足暴,胸若将裂,肠若将以
刀切之,烦
而
不能食,脉
大小皆涩。厥逆,
腹胀满
肠鸣,
胸满不得息。诸厥之刺。(针刺五十。)
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疾病八十四。)
厥在于足,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针刺三十五。)
阳明在泉,主胜则
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下为溏,则寒厥于肠。(
运气三十。)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
恶人。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疾病十二。)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经络
二十一。)
邪入于阴则痹。(疾病二十五。)
八风伤人,内舍于
骨解腰脊节
腠理之间,为
深痹。(针刺二。)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
阴阳俱病命曰
风痹。(针刺三十一。)
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
项痛,时眩,
大便难,阴气
不用,
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
病本于肾。(运气二十
五
太阴司天。又针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疾病七十六。)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
不仁。(针刺三十二。)
是人多
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疾病四十五。)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
骨痹,外为不仁。(经络八。)
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脉涩曰痹。(脉色三。)
病在筋,
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
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
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
髓
酸痛,
寒气至,名曰骨痹。(针刺五十。)
风寒入舍于肺,名曰
肺痹,发咳
上气。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
肝痹,一名曰厥,
胁痛出食。(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
脉气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脉色二十一。)
厥阴之复,甚则入脾,
食痹而吐。(运气二十八。)
胃脉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脉色二十。)
心痹。肺痹。肝痹。
肾痹。脾曰
厥疝。(脉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其病
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论治类九。)
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
肺脉微缓为痿
偏风。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
肝脉微大为肝痹,
阴缩,咳引
小腹。脾脉
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
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肾脉微急为
沉厥。微滑为
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脉色
十九。)
精伤则骨痿厥,
精时自下。(藏象九。)
湿热不攘,
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疾病五。)
阳明为阖,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经络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