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 针刺类]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曰∶余闻
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五脏六腑皆有五,五之所入
为合,即各经之
合穴也。然手之
三阳,复有连属上下、气脉相通者,亦谓之合,故此以入安连过为问。)
岐伯答曰∶此阳
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此下言
六阳之经,内属于腑,因以明手之三阳,下合在足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
名乎?岐伯答曰∶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荥气脉浮浅,故可治
外经之病。合则气脉深入,故可治内腑之病。)黄帝
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
于三里,(胃,
足阳明也。
三里,
本经所入
为合也。)
大肠合入于
巨虚上廉,(大肠,
手阳明也。本经之合在
曲池,其下则合于足阳明之巨虚上廉。)
小肠合入于巨
虚
下廉,(小肠,
手太阳也。本经之合在
小海,其下则合于足阳明之
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
委阳,(三焦,
手少阳也。
本经之合在
天井,其下则合于
足太阳之委阳穴。按∶大肠小肠三焦,皆手三阳之经。然
大小肠为
下焦之腑,连属于胃,
其经虽在上,而气脉不离于下,故合于足阳明之
巨虚上下廉。三焦为
孤独之腑,其于
三部九候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
属手,之在下者居足。所以十二
经中,惟此手之三阳,乃有下。故《
本输篇》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下,
在于足
小趾之前,
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即此谓也。详
经络类十六。)
膀胱合入于
委中央,(膀胱,足太
阳也。
委中,即本经之合。)胆合入于
阳陵泉。(胆,
足少阳也。阳陵泉,即本经之合。)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
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阳在
承扶下六寸。屈伸索之者,屈其股以察承扶
之阴纹,伸其足以度委阳之分寸也。)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正竖膝予之
齐,谓正身蹲坐,使两膝齐也。委阳之阳,当作委中之阳,盖委中之
外廉,即阳陵泉之次也。竖,上主切,又去声。)取
诸外经者,
揄申而从之。(揄,引也。申,明也。取外经者在荥输,然亦必引正详明,方可从而治也。揄音余。)黄帝曰∶
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
面热者足阳明病,
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
胃脉也。(足阳明之脉
行于面,故为面热。手阳明之脉行于
手鱼之表,故为鱼络血。足面为跗,两跗之上脉,即
冲阳也。竖者坚而实,陷者弱
而虚,皆足阳明胃脉之病。观下文云
大肠病者与胃同候,则此胃脉也,盖兼手阳明而言。)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曰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曰当作月。大肠属胃,故与胃同候。巨虚上廉,大
肠合也,故当取之。)
胃病者,
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三里乃
阳明之
合,故胃病者当取之。音嗔。)
小肠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
肩上热甚,及
手
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小肠气化于
小腹,后附腰脊,下引
睾丸,故为
诸痛及不得大小便而时窘之后,盖即疝之属也。耳前、肩上、小指次指之间,皆手太阳之经,故其病如此。其候则脉有
陷者。巨虚下廉,小肠合也,故当取之。睾音高,阴丸也。)
三焦病者,腹
气满,小腹尤坚,不得
小便,窘急,溢则水留
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
大络,大络在
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三焦受病,则
决渎之官失其职,
水道不利,
故为腹坚满,为小便窘急,为溢则水留而胀也。委阳为三焦下,故当取而治之。)
膀胱病者,小便偏肿而痛,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此皆膀胱之腑病。取委中央者,足太
阳经之合也。)
胆病者,善
太息,
口苦呕宿汁,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然数唾,在
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
陷下者灸之,其
寒热者取阳陵泉。(澹澹,失意貌。然,有声也。
本末者,在腑为本,在经为末也。其脉之陷下者为
不足,故宜灸。其寒热者为有邪,故宜取之阳陵泉,即足少阳经之合也。嗌音益。音介。)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
答曰∶刺此者必
中气穴,无中
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即
皮肤痛。(
经气所至,是谓
气穴。肉有节界,是谓肉节。
染,着也。巷,道也。中其气穴则针着
脉道而经络通,失其气穴则徒
伤肉节而反为痛害矣。染,一本作游。)补泻反则病
益笃。中筋则
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补泻反用,病必益甚。不中
邪而中筋,邪必乘虚反与
真气相乱,还着于内,皆以不审
逆顺,用针者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