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 论治类]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素问至
真要大论)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
盛衰,治有缓急,方有
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故曰气有多少。
人之疾病,必随气而为盛衰,故治之缓急,方之大小,亦必随其
轻重而有要约也。)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
远近,证有
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岁有
司天在泉,则气有高下;经有
脏腑上下,则病有远近。在里曰中,在表曰外。
缓者治宜轻,急者治宜重也。适其至所为故,言必及于病至之所,而务得其以然之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君三之三当作二,误也。大要,古法也。主病之谓
君,君当倍用。佐君之谓臣,臣以助之。奇者阳数,即古所谓
单方也。偶者阴数,即古所谓
复方也。故君一臣二其数三,
君二臣三其数五,皆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其数六,君二臣六其数八,皆偶之制也。
奇方属阳而轻,
偶方属阴而重。)故曰
近者奇之,
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远者为下为阴,故用偶方,
用其重而急也。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旧本云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而王
太仆注云汗药不以偶方,泄下药不以奇制,是注与本文
相反矣;然王注得理,而本文似误,今改从之。按∶
本节特举奇
偶
阴阳以分汗下之概,则
气味之阴阳,又岂后于奇偶哉?故下文复言之,此其微意,正不止于品数之奇偶,而实以发明
方制之义耳,学人当因之以深悟。奇音箕。)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
此之谓也。(补上治上制以缓,欲其留布上部也。补下治下制以急,欲其直达
下焦也。故欲急者须气味之浓,欲缓者须气
味之薄。若制
缓方而气味浓,则峻而去速;用
急方而气味薄,则柔而不前。惟缓急浓薄得其宜,则适其病至之所,而治
得其要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言病所有深远,而药必由于胃,设用之无法,则药
未及病而中道先受其气味矣。故当以食为节,而使其远近皆达,是过之也。如欲其远者,药在食前,则食催药而致远矣。
欲其近者,药在食后,则食隔药而留止矣。由此类推,则
服食之疾徐,根稍之升降,以及汤膏丸散各有所宜,故云无越
其制度也。)是故
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
之。(平气之道,平其不平之谓也。如在上为近,在下为远,远者近者,各有阴阳
表里之分,故远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
兼之法。如方奇而分两隅,
方隅而分两奇,皆互用之妙也。故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则数多,而尽于九。盖数多则分
两轻,分两轻则性力薄而仅及近处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而止于二,盖少则分两重,分两重则性力专而直
达深远也。是皆奇偶兼用之法。若病近而大其制,则药胜于病,是谓诛伐无过。病远而小其制,则药不及病,亦犹风马
牛不相及耳。上文云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言法之常也。此云近而奇偶,远而奇偶,言用之变也。知变知常,则应变可
以无方矣。)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
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
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示人以圆融通变
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其必有未合,乃当变而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即后世所谓复方也。若偶之而
又不去,则当求其
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如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而入之;
以寒治热而
热格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又如寒药热用,借热以行寒,热药寒用,借寒以行热,是皆反佐变通之妙用,
盖欲因其势而利导之耳。
王太仆曰∶夫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甚
大寒热,
则必能与违性者争雄,能与
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则且惮而不敢攻之,攻之则
病气与
药气抗
衡,而自为寒热以
开闭固守矣。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凌润而败,坚
刚必折,柔脆同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