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 论治类]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灵枢师传篇)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
亲,德
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
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
独阴阳脉论气之
逆顺也百姓民众皆欲顺其志也。(顺
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綮,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可顺者,亦未有不因顺以相成也。呜呼!能卷舒
于顺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
人问所便。(礼云入国问禁,而此云问俗者,以
五方风气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
为之治,故不曰禁而曰俗也。
讳者,忌也。人情有好恶之偏,词色有嫌疑之避,犯之者取憎,取憎则不相合,故入家当问讳。礼者,仪文也。
交接有
体,进止有度,失之者取轻,取轻则道不重,故上堂当问礼。便者,相宜也。有居处之宜否,有动静之宜否,有
阴阳之
宜否,有
寒热之宜否,有情性之宜否,有
气味之宜否,临病患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故必问病患之所便,是皆取顺
之道也。)黄帝曰∶便病患奈何?岐伯曰∶夫
中热消瘅则便寒,
寒中之属则便热。(此下皆言
治病之所便也。中热者,中
有热也。消瘅者,
内热为瘅,
善饥渴而日
消瘦也。凡热在中则治便于寒,寒在中则治便于热,是皆所以顺病情也。瘅音
丹,又上、去二声。)胃中热则
消谷,令人
悬心善饥。(消谷者,谷食易消也。悬心者,
胃火上炎,
心血被烁而悬悬不宁
也。
胃热消谷,故令人善饥。)脐以上
皮热,肠中热则
出黄如糜。(脐以上者,胃与
小肠之分也。故脐以上皮热者,肠中
亦热也。出黄如糜者,以胃
中湿热之气,传于小肠所致也。糜,
腐烂也。上二节皆
热证便寒之类。)脐以
下皮寒,胃
中寒
则
腹胀,肠中寒则
肠鸣飧泄。(脐以下皮寒者,以肠胃中寒也。胃中寒,则不能运化而为腹胀。肠中寒,则
阴气留滞,不
能
泌别清浊而为肠鸣飧泄。是皆
寒证便热之类。飧音孙。水谷不化曰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上文言肠中寒
者泄,而此言肠中热者泄,所以有
热泄寒泄之不同,而热泄谓之
肠垢,寒泄谓之骛溏也。)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
小腹痛
胀。(胃中热则善消谷,故疾饥。肠中寒则阴气聚结不行,故
小腹切痛而胀。上二节皆当因其寒热而随所宜以调之者也。)
黄帝曰∶胃欲
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
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胃中热者欲寒饮,肠中寒者欲热饮,缓急之治当有先后,而喜恶之欲难
于两从,且以贵人多任性,此顺之所以难,而治之当有法也。从,纵同。)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
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恶死乐生,人所同也,故以死生之
情动之,则好恶之性,未有不可移者,是即前注所谓处顺不顺之间而因顺相成之意。前
恶字去声,后恶字平声。)黄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此言治有一定之法,有难以顺其私欲而可为
假借者,故特举
标本之治以言其概耳。如春夏之气达于外,则病亦在外,外者内之标,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之
气敛于内,则病亦在内,内者外之本,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一曰∶春夏
发生,宜先养气以治标。秋冬收藏,宜先固
精以治本。亦通。)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便其相逆者,谓于不可顺之中,而复有不得不
委曲以便其情者也。)岐
伯曰∶便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
寒温,寒无凄怆,暑无
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
乃不
致邪僻也。(适,当也。此言必不得已而欲便病患之情者,于便之之中,而但欲得其当也。即如饮食衣服之类,法不
宜寒而彼欲寒,但可令其微寒,而勿使至于凄怆。法不宜热而彼欲热者,但可令其
微热,而勿使至于汗出。又如饮食之
欲热者,亦不宜灼灼之过,欲寒者亦不沧沧之甚。寒热适其中和,则
元气得以执持,邪僻无由而致,是即用顺之道也。
否则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故曰夫惟顺而已矣。怆音创。凄怆,寒
甚凄凉之貌。沧音仓,寒也。僻音匹,不正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