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 针刺类]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灵枢·
逆顺肥瘦篇》全)
黄帝问于
岐伯曰∶余闻
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
物而心生之乎?(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言随应而解,若无坚据之难破者也。)岐伯曰∶圣人之为
道者,上合于天,下
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
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
自然之物,易用之,逆顺之常也。(检押,规则也。有法有则以防其
错乱,乃可传于后世焉。物之平者,莫过于水,故曰平水。此言圣人之道,合于
三才,工匠之巧,成于规矩,固皆出于
自然之理。知自然之妙者,是谓易用之,逆顺之常也。)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
不用功力而水可
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
清浊,行之逆顺也。(水有通塞,气有滑涩,血有清浊,行有逆顺。决
水通经,皆因其势而利导之耳。宜通宜塞,必顺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人之形质不同,
刺法亦有异也。)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
肥人也。
(年大者
气血正盛,故与肥壮之人同其法。)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
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临临,下垂貌,唇浓质浊之谓。多益其数,即久留也。)黄帝曰∶刺瘦
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
廉廉然,薄唇轻言,其
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廉,
薄也。薄唇轻言,肉瘦
气少也。若此者,刺不宜过,恐其脱损气血,故必浅入其针而速去之也。)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
端正敦浓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
常数也。(常人者,不瘦不肥之人也。视其白黑
者,白色多清,宜同瘦人,黑色多浊,宜同肥人,而调其数也。其端正敦浓者,是即常人之度,当调以常数。《
经水篇》
曰∶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
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
阴阳,其
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
大小肥瘦,以心撩之。此即常数之谓,而用当酌其宜也。)黄帝曰∶刺壮士
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
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壮士之骨多坚刚,
故曰真骨。监监,坚固貌。壮士之辨有二∶若
坚肉缓节、不好动而安重者,必气涩血浊,此宜
深刺久留,同肥人之数也;
若劲急易发者,必气滑血清,此宜
浅刺疾去之,同瘦人之数也。)黄帝曰∶刺
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
少气
弱,刺此者以
毫针,浅刺而疾
发针,日再可也。(婴儿血少气弱,故但宜毫针。以浅而速,若邪有未尽,宁日加再刺,不
可深而久也。)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浊当作滑。血清气滑者,犹临深决水,
泄之最易,宜从缓治可也。若疾泻之,必致
真气皆竭矣。)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岐伯曰∶血
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
也。(血浊气涩者,犹循掘决冲,必借人力,但疾泻之,其经可通也。)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
三阴,
从脏走手;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者,
太阴肺经,从脏
出
中腑,而走
大指之
少商;
少阴心经,从脏出
极泉,而走
小指之
少冲;
厥阴心主经,从脏出
天池,而走
中指之
中冲也。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者,
阳明大肠经,从
次指商阳而走头之
迎香;
太阳小肠经,从小指
少泽而走头之
听宫;
少阳三焦经,
从名指
关冲而走头之
丝竹空也。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者,太阳
膀胱经,从头之
睛明而走足
小趾之
至阴;阳明
胃经,从头之
承泣而走足次趾之
厉兑;少阳
胆经,从头之
瞳子而走足四趾之
窍阴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者,太阴
脾经,从
大趾隐白
走腹而上于
大包;少阴
肾经,从
足心涌泉走腹而上于
俞府;厥阴
肝经,从足大趾
大敦而走腹之
期门也。凡手之三阴,自
脏走手为顺,自手而脏则逆;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为顺,自头而手则逆。足之三阴,自足走腹为顺,自腹而足则逆;足
之三阳,自头走足为顺,自足而头则逆。此经之所以有逆顺,而刺之所以有
迎随也。)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足
之三阴,从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独少阴之脉若有下行者,乃
冲脉也。详如下文。)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
五脏六腑
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
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冲脉起于
胞中,为十二经
精血之海,故五脏六腑皆禀
焉。其上行者,输在于大抒,足太阳经也,故出于颃颡,主渗灌诸阳之精。)其下者,注少阴之
大络,出于
气街,循
阴股
内廉,入中,伏行骨内,下至
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下行者,并少阴之大络,出阳明之
气街,由股入足,至内踝之后属。其别而下者,自少阴以渗及肝脾二经,是为三阴,此其所以下行也。音干,
胫骨也。)
其前者伏行出
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
肌肉。(跗属,足掌属也。渗诸络而温肌肉,
动输篇作注诸络以温足胫。
上三节与动输篇大同,详
经络类十三。)故
别络结则
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冲脉为
十二经之海,故能温肌肉,
温足胫,皆冲脉之气也。若冲脉之络因邪而结,则跗上之经不动而为厥为寒者,亦冲脉之所致也。)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
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必先导以言,次
切其脉,其有素所必动而今则非者,如
冲阳太溪太冲等脉,当动不动,乃可知其不动者为逆,动者为顺,而其厥逆
微甚
可以明矣。)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
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