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 疾病类]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
素问生气通天论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本于
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
九窍、
五脏十二节,皆通于
天气。(大
哉干元,万物资始,生生不息,天之德也。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
天元者,阴阳而已,故阴阳为有
生之本。如至大为六合,则上下四方也。至广为九州,则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也。人之外有九窍,
阳窍七、
阴窍二也。
内有五脏,心肺肝脾肾也。天有
四时十二节,
气候之所行也。人有
四肢十二经,营卫之所通也。凡物之形而外者,为仪
象之流行,藏而内者,为
精神之升降,
幽明动静,孰匪由天,故曰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数三,数犯此者,则
邪气伤
人,此寿命之本也。(人生虽本乎阴阳,而禀分
五行,其生五也。阴阳衰盛,少太有三,其气三也。有五有三,则生克强
弱,变出其间矣。得其和则为
正气而生物,犯其变则为邪气而伤物,其生其死,皆此三五耳,故为寿命之本。上二节大
义与
六节藏象论同,详
运气类第一章,所当互考。)
苍天之气,清净则
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天色深玄,故曰苍天。
天气者,阳气也。苍天之气,清净
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人能法天道之清净,则志意治而不乱,阳气固而不
衰,弗失
天和、长有天命矣。按∶上文云生之本本于阴阳,而自此以下凡专言阳气者七何也?盖生气通天,以阳为本,
阳气既固,阴必从之,故圣人谆谆于此,其示人之深意可知矣。)虽有
贼邪,弗能害也,此
因时之序。(阳气固者,其天
全也,天全则神全,虽有
贼风邪气,不能犯之,盖在乎因时之序,如
四气调神之谓是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
神明。(传,受也。服,佩也。惟圣人者,能得天之精神,服天之
元气,所以与天为一而神明可与天通矣。)失之则内闭
九窍,
外壅肌肉,
卫气散解。(九窍通于内,肌肉卫于外,其行其固,皆阳气
为之主也;失之则失其
清阳之化,故九窍肌
肉皆为闭壅矣。人之卫气,本于天之阳气,
阳虚则卫虚,卫气散解则天真
失守,故本篇所重者特在卫气,正所以
重阳气
也。)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真阳受伤,元气如削,非由天降,自作之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发明阳气之本也。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
之
失所也。)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天不自明,明在
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此天运必以日光明也。日即阳也,阳即明
也,阳之所在,明必随之,明之所及,阳之至耳,
阳明一体,本无二也。然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着有象之神明,
离之阳在外也;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水中,化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如天元纪大论曰
君火以明,正此明也;相
火以位,亦此位也。盖明而在上则为君火,
伏明而在下则为
相火,曰君曰相,无非阳气之所在耳。然则天之阳气,惟日
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
阳,犹天之无日,欲保
天年,其可得乎?
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
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君火以明详义,
见运气类三。)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清阳为天,包复万物,故因于上而卫于外;人之卫风,亦犹是也。苟不知重,
则邪从而入。故
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因于寒,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此下言阳气不固者,四
时之邪,皆得以伤之也。运枢,如
天枢之独运于中也。如惊,谓举动卒暴,不慎重也。凡因于寒者,得冬之气,冬宜闭
藏,当使精神常运于中而身无妄动。若起居不节,则神气外浮,无复中存,邪乃易入矣。脉要
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
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论曰∶冬三月此谓
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去寒就温,无泄
皮肤,
使气亟夺。
皆此谓也。)因于暑,汗烦则
喘喝,静则多言,(暑有阴阳二证,
阳证因于
中热,
阴证因于
中寒,但感在
夏至之后者皆谓
之暑耳。按
热论篇曰∶凡病
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
病暑。义可知也。此节所言,言暑之阳者
也。故为汗出
烦躁,为喘,为大声呼喝。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
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此言暑之阴者也,故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如
热病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此之谓也。但
感而即病,则伤寒也。若不即病,至秋而发,则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
者,秋成
风疟。皆由此耳。愚按∶洁古曰∶静而得之为
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避
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
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
烦心,肌肤火热
无汗,此为房室之
阴寒所
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也。若行人或农夫于
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
恶热,扪之肌肤大热,
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
外伤肺气也。观此二证,一中于热,一中于寒,皆谓之暑;但治寒宜散,必
汗出而解,治热宜凉,必热清而愈。然夏月浮阳在外,伏阴在内,若人以饮食
情欲伤其内,或
冒暑贪凉劳役过度伤其外,
及元气素虚之辈,最易患此,如刺志论曰
气虚身热,得之
伤暑者是也。治此者,又当以调
补元气为主,
然后察其
寒热而
佐以解暑之剂。若果为阴寒所中,则
附子姜桂,先哲每多用之,不可因炎热在外,而忽舍时从证之良法也。)因于湿,首
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湿土用事,虽属
长夏之气,然土王四季,则感发无时。
但湿之
中人,有
内外上下之辨∶湿伤外者,雨雾阴湿之属也。湿伤内者,酒浆乳酪之属也。湿在上则
首如裹,谓若以物
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雾之中及酒多之后,觉胀壅
头面,即其状也。湿热,
湿郁成热也。攘,退也。湿热不退而下及肢体,
大筋受之则血伤,故为短。小筋受之则柔弱,故为弛长。短故
拘挛不伸,弛长故痿弱无力。攘,如羊切。音软,
缩也。弛音矢,废弛也。)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因于气者,凡卫气
营气脏腑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
均能致疾。四维,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气为肿,
气道不行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
胃气所在,病甚而至于四维
相代,即上文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
解散之谓,其为阳气之竭也可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则
辟积于夏,使人
煎厥。(此下言起居不节,致
伤阳气也。辟、病也。人以阳气为生,惟恐
散失。若烦劳过度,则
形气施张于外,精神竭绝于中,阳扰阴亏,不胜炎热,故病积至夏,日以益甚,令人
五心烦热,
如煎如熬,孤阳外浮,
真阴内夺,
气逆而厥,故名煎厥。脉解篇曰∶阳气不得出,
肝气当治而未得,故
善怒,善怒者名
曰煎厥。详本类后十一。辟音壁。)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
坏都,乎不可止。(目盲耳闭,九窍废
也。溃溃,坏貌。都,城郭之谓。,逝而不返也。阴以阳亏,精因气竭,精神日销,渐至衰败,真溃溃乎若都邑之
坏,乎其去不可绾也。音骨。)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
血菀于上,使人
薄厥。(此下言怒气伤肝及汗湿肥甘
风寒之类,皆足以伤阳气也。人之阳气,
惟贵充和。若
大怒伤肝,则
气血皆逆,甚至形气俱绝,则
经脉不通,故
血逆妄行,菀积于
上焦也。相迫曰薄,气逆曰厥,
气血俱乱,故为薄厥。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
呕血。邪气
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皆此谓也。菀音郁。)有伤于筋,纵其若
不容。(
怒伤形气,必及于筋,
肝主筋也。
筋伤则纵缓不收,手足无措,其若不
能容者。)
汗出偏沮,使人
偏枯。(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
浸润不止,气血有所
偏沮,久之则卫气不
固于外,营气失守于中,故当为
半身不随偏枯之患。沮,将鱼切。)汗出见湿,乃生痤。(汗方出则
玄府开,若见
湿气,
必留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痤,小也。,暑疹也。痤,才何切。音沸。)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高梁,即膏粱,肥甘也。足,多也。浓味太过,蓄为
内热,其变多生大疔。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
物,故曰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形劳汗出,坐卧当风,
寒气薄之,液凝为,即
粉刺也。若郁而
稍大,乃成小,是名曰痤。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之使然。,支加切,中原雅音云∶酒鼻。)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下言阳气之运用,若有不固,则为偻为,为畏为惊,为痈为疟为隔等证也。神
之灵通变化,阳气之
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去则神明乱,筋骨废,为病
为危,如上文矣。)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
大偻。(开谓
皮腠发泄,阖谓玄府闭封,皆卫气为之主也。若卫气失所,
则当开不开,当闭不闭,不得其宜,为寒所袭,结于筋络之间,急不伸,则形为偻俯矣。
经筋篇曰∶
阳急则
反折,阴
急则俯不伸。即此之谓。偻音吕。)
陷脉为,留连
肉腠。(陷脉,寒气自筋络而陷入脉中也。,鼠之属。邪结不散,
则留连肉腠,蔓延日甚矣。音陋,又音闾,也。)俞
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
惊骇。(寒气自脉渐深,流于
经俞,
气化内薄,则侵及脏腑,故传为
恐畏,为惊骇,以阳气受伤于内也。俞音庶。)营气不从,逆于
肉理,乃生痈肿。(邪气
陷脉,则营气不从,营行脉中也。不从则不顺,故逆于肉理,聚为痈肿也。)
魄汗未尽,形弱而
气烁,
穴俞以闭,发为风
疟。(魄,阴也。汗由
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卫气未固,其时形气正在消弱,而风寒薄之,
俞穴随闭,邪气留止,
郁而为疟。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言俞穴之闭也,其义即此。)故风者,
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
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凡邪伤卫气、如上文
寒暑湿气风者,莫不缘
风气以入,故风为百病之始。然卫气者,阳气也,人惟清静,无过劳扰,则
腠理闭而阳气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也。所谓清静者无他,在因
四时之气序耳。如四气调神论曰,应春气以
养生,应
夏气以养长,应秋气以养收,应冬气以
养藏。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苛疾不起,顺其
自然,是得四时清静之道。又风为百病之始,义详针刺类三十六。)故病久
则
传化,上下不并,
良医弗为。(并,
阴阳交通也。病始因风,久必传化,及至上下不并,则阴阳相离,
水火不相济矣,
虽有良医,弗可为也。)故阳
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
正治,粗乃败之。(若邪蓄阳分,积而不行,
阳亢
无阴,其病当死,盖即上下不并之谓也。何以验之?隔塞不通,则其证耳。当泻不泻,正以
粗工误之,故致败亡。阴阳
别论曰∶刚与刚,阳气
破散,
阴气乃消亡。淖则
刚柔不和,
经气乃绝。亦此之谓。)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此下言阳气之
盛衰,由于日之
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与日之义也。一日而主外,昼则阳气在外也。平旦人气生,以日初升也。日中阳气隆,以日当午
也。日西阳气虚,以日渐降也。人气应之,故昼则
卫气行于阳分二十
五度,至日暮则阳气之门闭,而行于阴分二十五度
矣。气门,玄府也,所以通行营卫之气,故曰气门。)是故暮而
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此
所以顺阳气也。阳出而出,阳藏而藏,暮时阳气藏于阴分,故动宜收敛,以拒
虚邪。无扰筋骨,则阳不耗于内;无见雾
露,则邪不侵于外。若劳扰不分朝暮,反此三时,则阳气失养,
形体劳困衰薄矣。上二节言不但因时之序,虽以一日之
间,亦当知所调养如此也。)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
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以下伯因帝专言阳气未及于阴,故特明阴气亦所当重。谓
人有阴阳,阳虽主外而为卫,所以固气也;阴则主内而藏精,所以起亟也。阴内阳外,气欲和平,不和则病如下文矣。
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又
本神篇曰
阴虚则无气,亦其义也。故此当以气字为解,
以见阳能生阴,阴亦能
生阳,庶为得理。若诸书释为数字,则全无意义。亟
音气。)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薄,气相迫也。疾,急数也。并者,
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阴不胜阳则阳邪盛,故当为
阳脉阳证之外见者如此。)
阳不胜其阴,则
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邪在阴分则藏气不和,故有所争。上
七窍,
五官也。下二窍,
二阴也。九窍之气,
皆属于藏,阳不胜阴则
阴邪盛,故当为阴病之内见者如此。)是以圣人陈阴阳,
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陈阴
阳,犹言铺设得所,不使偏胜也,故于
筋脉骨髓,无不和调,气血皆从,从则顺矣。)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
聪明,
气立如故。(
耳目聪明,以九窍之要者言,神气之全可知也。人受天地之气以
立命,故曰气立。然必阴阳调和而后
气立如故。首节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者,正此两节之谓。)风客
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此下四节皆失调和之道,所
以为筋骨气血之病也。淫气者,阴阳之
乱气也。表不和则
风邪客之,风
木生火,淫气
化热,热则伤阴,精乃消亡。风邪
通于肝,故必先伤肝也。然风为百病之始,故凡
病因于外而内连五脏者,皆由乎风也。)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为痔。
(此下三节,皆兼上文风客淫气而言也。风气既淫于外,因而饱食,则随客阳明,必肠胃横满,横满则有
损伤,故筋脉
弛解,病为肠为痔而下痢脓血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其类。音劈。痔音雉。)因而大饮,则气逆。
(酒挟风邪,则因辛走肺,故肺布叶举而气逆上奔也。)因而
强力,
肾气乃伤,
高骨乃坏。(高骨,腰之高骨也。凡因风
强力者,其伤在骨,骨伤则肾气亦伤,
肾主骨也。若强力入房,尤伤精髓,髓者骨之充,骨者
髓之府,精髓耗伤,故高
骨坏而不为用。)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为阴之卫,阴为阳之宅,必阳气闭密于外,无所妄耗,则邪不能害,而阴
气完固于内,此培
养阴阳之要,即生气通天之道也。)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两,阴
阳也。不和,偏病也。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犹言
岁气乖则生道废也。故圣人之法天者,在乎
和阴阳而已。)故
阳强不能
密,阴气乃绝,(强,亢也。孤阳独用,不能固密,则阴气耗而竭绝矣。痹论曰∶阴气者,静则
神藏,躁则消亡。躁即阳
强不密之谓。)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即静也。秘,即固也。人生所赖,惟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故阴平
阳秘,则精神治矣。)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决,绝也。有阳无阴则精绝,有阴无阳则
气绝,两相离决,非病则亡,正
以见阴阳不可偏废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上文言风疟、风客淫气,皆未悉风之为义,故此复言之,而并及四时之
邪也。因于露风者,
寒邪外侵,阳气内拒,阴阳相薄,故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
洞泄。(春伤于风,
木邪胜也。留连既久,则克制
脾土,故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暑义见前。夏伤暑邪,若不即病而留延至秋,
寒郁为熟,故寒热交争而为虐。音皆,义见后四十八。)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
痿厥。(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末,
故秋伤于湿也。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则上乘
肺金,故气逆而为
咳嗽。然
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上文
言因于湿者,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所以湿气在下,则为痿为厥,痿多属热,厥则因寒也。)冬伤
于寒,春必
温病。(冬伤寒邪,则寒毒藏于阴分,至春夏阳气上升,新邪外应,乃变而为温病。上四节与阴阳应象大论同,
详义见阴阳类一。)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风暑
寒湿迭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然
时气外伤,阳邪也。五脏内应,
阴气也。惟内不守而后
外邪得以犯之。上文五节,即所以明阴气不守之为病。)
阴之所生,本在
五味,阴之
五宫,伤在五味。(此下言阴之所以生者在五味,而所以伤者亦在五味也。五宫,五脏也。
六节藏象论曰∶地食人以五味。夫味得
地气,故能生五脏之阴,若五味不节,则各有所克,反伤其阴矣。义如下文。)是
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津,溢也。酸入肝,过于酸则肝气溢。酸从木化,木实则克土,故脾气乃绝。)味
过于咸,
大骨气劳,短肌,
心气抑。(咸入肾,肾主骨,过于咸则伤肾,故大骨气劳。劳,困剧也。咸走血,血伤故肌肉
短缩。咸从水化,水胜则克火,故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
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甘入脾,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
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
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衡,平也。)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苦
入心,过于苦则
心阳受伤,而脾失所养,气乃不濡。濡者,润也。脾气不濡则胃气留滞,故曰乃浓。浓者,胀满之谓。
五味论曰,苦入于胃,
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
下脘,
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者,其义亦此。濡音儒。)味过于
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沮,坏也。弛,纵也。央,殃同。辛入肺,过于辛则肺气乘肝,肝主筋,故筋脉沮弛。
辛散
气则精神耗伤,故曰乃央。沮音苴,将鱼、将御二切。弛,施、始二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
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当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盖凡在内者,皆阴气为之主也。然阴气在里,凑理在外,若不相及,而此曰凑理以密者,缘阴阳
表里,原自相根据,不惟
阳密足以固阴,而阴强乃能
壮阳也。故如上文之邪因于外,而为喘喝,为痿厥,为精亡,为洞泄咳嗽等证,此阳病之及
于阴也。又如烦劳大怒,饮食起居之不节,而为煎厥,为形气绝,为筋脉
肠痔气逆骨坏等证,是伤于阴者亦能病及外体
阳分,此阴之所以不可忽也。
大都本篇之意,在帝则首言阳气,以发通天之大本;在伯则续言阴气,以备阴阳之全义。
故在前则言气,气本于天以养阳也;在后则言味,味本于地以养阴也。其所以详言阴阳者,盖欲分表里,明精气,辨邪
正之
本末耳。然本篇首曰通天,中曰服天气,末曰长有天命,所重在天,则其重在阳气可知矣,故言地者无非天也,言
阴者无非阳也。通篇大义,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言可以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