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卷 针刺类]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素问·水热穴论》《
灵枢·
四时气篇》)
黄帝问曰∶
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
至阴也,至阴者
盛水也,肺者
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
积水也。
(《素问·水热穴论》。肾应北方之气,其脏居下,故曰至阴也。水王于冬而肾主之,故曰盛水也。肺为
手太阴经,
其脏属金。肾为
足少阴经,其脏属水。
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所以
肾邪上逆,则水客于肺。故凡
病水者,其本在
肾,其末在肺,亦以
金水相生,母
子同气,故皆能积水。)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
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关者,
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
下焦,
开窍于
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
前阴而
出,浊者由
后阴而出,
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
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关闭则气停,气停则
水积,水之不行,气从乎肾,所谓从其类也。愚按∶
本节云
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者,言关之
不通也。《脉要
精微论》曰∶仓廪不藏,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是
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言关之不固也。
不通则
癃闭而肿,不固则
滑泄而脱元,职此之由,总因肾败。夫胃为
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
锁钥之柄,凡一身
元气消长,
约束攸赖。故
许知可云∶
补脾不若补肾者,谓救本之道,莫先乎此也。诚万古不易之良法。)
上下溢于
皮肤,故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肌肤
浮肿曰肿。
脾主肌肉,
足太阴也,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生
病。)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
牝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牝,阴也。地气上者,
阴气升也。以阴从阴而生水液,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
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
于
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肿,本之于肾,名曰
风水。(勇而劳甚者,汗自阴分深处而发,故曰肾汗。汗出逢风则
腠理闭,
内已离于脏腑,外不得泄于皮肤,故客于玄府而为肿。此则因水因风,故名风水。)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汗属水,
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
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空,孔同。)帝曰∶水俞
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积阴之所聚,水
所从出入者也。
肾主水,故皆曰
肾俞。)尻上
五行、行五者,此肾俞。(尻上五行者,中行
督脉也。旁四行,
足太阳膀胱
经脉也。行五者,中行五穴∶
长强、
腰俞、
命门、
悬枢、
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
白环俞、
中膂内俞、
膀胱俞、
小肠俞、
大肠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
秩边、
胞肓、
志室、
肓门、
胃仓也。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肾俞。)故
水病,下为肿
大腹,上为
喘呼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水之本在肾,标在肺,标本俱病,故在下则为肿大腹,在上则
为喘呼不得卧。)故肺为喘呼,肾为
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肺主气,水在上则气不化,故肺为喘呼。肾主水,水在下则
湿不分,故肾为水肿。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于肺,其病剧矣,故肺为逆不得卧也。)分为相输俱受者,
水气之所留
也。(言水能分行诸气,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
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也。)伏菟
上各二行、行五者,此
肾之街也。(伏菟,
足阳明经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夹脐旁
两行者,足少阴并
冲脉气所发,行各五穴,则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阳明经所行,行各
五穴,则
气冲、
归来、
水道、
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气往来之道路,故为肾之街也。)
三阴之所交,结
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
肾脉之下行也,名曰
太冲。(三阴,肝脾肾三经也。三阴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
阴交穴。踝上各一行,独指
足少阴肾经而言。行六穴,则
大钟、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
肾之
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
阴络,水之所客也。(右共五十七穴。皆藏
之阴络,为阴气之所行,故治水者当察而取之。)
风
肤胀,为五十七,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灵枢·四时气篇》。,水同。风水肤胀、五十七,义俱如前。若皮肤之有
血络者,亦当尽取去之。)
徒,先取
环谷下三寸,以
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来缓则烦,来急则安静,
间日一刺之,尽乃止。(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无风,故曰徒水。环谷,义无所考,或即
足少阳之
环跳穴。其
下三寸许,
垂手着股,
中指尽处,惟
奇穴中有
风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铍针,第五针也。筒,箭室也。已刺而
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谓用针如箭之归筒,出入频复,开通其道,以尽其也。然在肤中,其候必坚。
若针后水来
迟缓,则必烦闷;若来急速,则必安静矣。仍须间日一刺,以水尽而止。按∶《针要》曰∶凡水气惟得针
水沟,
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是又不可不知也。铍音披。筒音勇。)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凡患水病者,
小便多不利,既
已刺治如前,仍须饮通闭之药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时,亦但饮无碍也。)方饮无食,方食无饮,(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
于取效。)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肿既消,当忌伤脾发湿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