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 论治类]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素问至
真要大论
五常政大论)
帝曰∶病之
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内为本,从
外之内者外为本,但治其本,无不愈矣。)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
而后调其内。(病虽盛于标,治必先其本,而后可愈,此
治病之大法也,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中
外不相及,谓既不从内,又不从外,则但求其见在所主之病而治之。愚按∶此篇即
三因之义也。如金匮玉函要略曰∶千
般难,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
皮肤所中也;三者房
室金刃虫兽所伤也。故陈无择着
三因方曰∶有
内因,有
外因,有
不内外因。盖本于仲景之三条,而仲景之论实本诸此耳。
,昌震切,病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此下与前本出同篇,但前篇问病之中外,伯答以
标本之义,故此复问者,盖欲明
阴阳
治法之详也。)岐伯曰∶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
内治,外者
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
夺之,汗之下之,
寒热温凉,
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方,法也。阴阳之道,凡病治脉药皆有关系,故必当详别之。中外,
表里也。微者调之,谓
小寒之气,和之以温,小热之气,和之以凉也。其次平之,谓
大寒之气,平之以热,大热之气,
平之以寒也。
盛者夺之,谓邪之甚者当攻而取之,如甚于外者汗之,甚于内者下之。凡宜寒宜热,宜温宜凉,当各求其
属以衰去之,惟随其攸利而已。攸,所也。别,必列切。)谨道如法,万举
万全,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能谨于道而如
其法,则举无不当,而天命可以永昌矣。)帝曰∶善。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
虚则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积
者有形之病,有积在中,则坚实不散矣。今其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无积可知也。无积而病在中者,脏之虚也。故当
随病所在,求其脏而补之,
脏气充则病自安矣。)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药以祛之,
去其病也。食以随之,养其气也。行水渍之,通其经也。若是则中外和调而病可已矣。祛者,非攻击之谓,凡去病者皆
可言祛。渍,资四切,浸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