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 藏象类]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灵枢本藏篇全)
黄帝问于
岐伯曰∶人之
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
性命者也。(奉,养也。周,给也。人身以血气为本,
精神为用,
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
关节者也。(经脉者,即
营气之道。营,
运也。濡,润也。营行脉中,故主于里而利筋骨。)
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
皮肤,肥
腠理,司关阖者也。(肉有
分理,
故云分肉。卫行脉外,故主表而司
皮毛之关阖。)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
魂魄,适
寒温,和
喜怒者也。(御,统御也。
适,调燮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复,包藏也。)卫气和,则
分肉解利,皮肤
调柔,腠理密矣。(音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专直,如易系所谓其静也
专、其动也直,言其专一而正也。)寒温和,则
六腑化谷,
风痹不作,经脉通利,
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凡此者,
是皆常人之平者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如疾病类宣明
五气所谓。)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
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倚,偏也。一日当作异。)然有其独尽
天寿 而无邪僻之病,百
年之衰,虽犯风雨卒(猝同)。寒
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强者。)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
怵惕之恐,然
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此言天禀有出常之弱者。)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
四时,化五节者也。(窘,言难也。参,同。副,配也。连,通也。化五节者,应
五行之节序而
为之变化也。)五脏者,
固有小大高下坚脆
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
方。(言所以为强弱者,皆由
脏腑之气致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而
善忘,难开以言;
心下则藏
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
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小则怯,故必多忧。大则不固,故邪易伤之。高则满于肺而窍多不利,下则
阳气抑而神必不扬,心脆者火必易动,
偏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闷也。消瘅,
内热病也。,美本切。瘅音丹,又上、去二声。)
肺小则少饮,不病
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
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
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
胁下痛。
肺坚
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喘喝,
气喘声急也。肩息咳,耸肩
喘息
而咳也。居当作苦,肺下则
气道不利,故苦于贲迫而胁下痛也。贲,奔、秘二音。)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
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
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为
息贲;肝下则逼
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上支
贲切,谓
肝经上行之支脉,贲壅迫切,故胁为闷、为息贲喘急也。左右两胁皆肝胆之经,所以
肝病者多见于胁。)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
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
疾行。脾高则引
季胁而痛;脾下则
下加于
大肠,下加于大肠
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凑,塞也。,胁下
软肉处也。季胁。小肋也。音秒。)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仰;肾下则
腰尻痛,不可
以仰,为
狐疝。肾坚则不病
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膂音吕,
夹脊
肉也。,俯同。尻,开高切,
尾骨也。)凡此
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五变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坚脆,曰
端正,曰偏倾也。人有五脏,脏有五变,是为二十五变,人所苦于常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
小理者心小,
粗理者心大。无
KT者心高,KT小短举者心下。KT
长者心下坚,KT弱小以薄者心脆。KT直下不举者心端正,KT倚一方者心偏倾也。(理,
肉理也。KT
,音结于,
鸠尾骨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
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
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胸前两旁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合腋张胁者,
腋敛胁开也。胁偏疏者,胁骨欹斜而不密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者肝高,合胁兔者肝下。
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
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胫骨近足之细处曰,今详此反兔以候肝,似以胁下之骨为也。反者,胁骨高
而张也。兔者,胁骨低合如兔也。音敲。)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
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脾气通于口,其荣在唇,故脾之善恶,验于唇而可知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
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
牙车者肾端
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肾气通于耳,故肾之善恶,验于耳而可知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凡以上诸变,
使能因其偏而善为持守,则可获安;若少有损减,则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
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
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减,损也。不可病者,病不能入也。不免
于病者,常多病也。二者相远,故以为问。)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心,大
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
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五脏六腑,
所以藏精神水谷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为人平,谓其
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心合小肠,
小肠者脉其应。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
合三焦
膀胱,
三焦膀胱者腠理
毫毛其应。(肺本合皮,而大肠亦应之,心本合脉,而小肠亦应之,
胆胃皆然,故
表里之气相同也。惟是肾本
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何也?如
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以
温
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应腠理毫毛也。肾合三焦膀胱义,见本类前三。)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
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此下皆言六腑之应。肺与大肠为表里,肺应皮,故大肠腑状,亦可因皮而知
也。不相离者,坚实之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
小者,小肠小而短。诸
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应脉,故小肠腑状,亦可因脉而知也。然脉行
皮肉之中,何以知其浓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冲,虚也。诸阳经脉,言脉之浮浅而外见者也。纡屈,盘曲不舒之
谓。纡音于。)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浓,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
下管约不利。肉不
坚者
胃缓,肉无小里累者胃急。肉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
上管约不利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应肉,故胃腑之状,
亦可因肉而知也。,肉之聚处也。么,细薄也。约,不舒也。少里累之义未详,高志斋谓揣其肉而少有累然结实者
之谓。,劬允切。称,去声。)
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
恶色黑
多纹者胆结也。(肝与胆为表里,肝应爪,故胆腑之状,亦可因爪而知也。结者,
胆气不舒之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
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肾与膀胱为表里,而三焦亦合于肾,故上文曰肾合三焦膀胱,腠理毫
毛其应,所以三焦膀胱之状,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
黄帝曰∶浓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外形既明,五内可察,病
亦因而可知矣。所谓病者,如上文二十五变之类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