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卷 疾病类]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素问·藏气
法时论》)
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
少腹,令人
善怒;(此肝之
实邪也。
肝脉布
胁肋抵
小腹,邪实则两胁下痛,引于少腹。
肝志怒,
故气强则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
善恐如人将捕之。(目为肝之窍,肝脉上入
颃颡,连
目系,肝与
胆为
表里,胆脉从耳后入
耳中,故
气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也。肝虚则
胆虚,故
气怯而善恐。
KT音荒。)取其经
厥阴
与
少阳;(取其经者,非络病也。取厥阴以治肝,取少阳以治胆。此承上文
虚实二节而言,虚者当补,实者当泻也。下仿
此。)
气逆则
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气逆于上则上实,故头痛耳聋颊肿。盖肝脉与
督脉会于巅,下
颊里;胆脉入
耳中,
下加颊车也。治此者,当取其
经血盛之处,随其左右,有则刺而泻之。)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此
心经之实邪也。
手少阴心脉,从
心系却上肺,下
出
腋下;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内入
肘中,
下臂行两筋之间;又心与
小肠为表里,小肠
脉绕
肩胛,交肩上。故为此诸证。)虚则
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胸腹腰胁之间,皆手少阴厥阴之脉所及,
心虚则
阳虚而
逆气不行,故为胸腹大。
心主血脉,
血虚则不能荣养
筋脉,故腰胁相引而痛。)取其经
少阴、
太阳、
舌下血者;(手
少阴太阳,心与小肠脉也,当随其虚实而取之。
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泻其实。)其
变病,刺中血者,(变病,谓病属
少阴而证有异于前说者。中,
阴穴也,为手少阴之,血去则邪随而泻矣。,隙同。)
脾病者,
身重,善
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
脚下痛;(此
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
肌肉痿。
肉痿者,痹弱
不仁也。
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行善螈。螈者,手足掉掣也。脾脉起于足
大趾,过
核骨以上
内踝,
故为脚下痛。痿,威、蕤二音。螈,翅、系、寄三音。)虚则
腹满肠鸣,
飧泄食不化。(
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
脾虚则失
其健运之用而
中气不治,故为此诸病。飧音孙。)取其经
太阴、
阳明,少阴血者。(脾与胃为表里,故当取足太阴、阳明
之经。少阴,
肾脉也。脾主湿,
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故当取少阴之血以泄其寒实。如《
厥病篇》治
脾心痛者,亦取
肾经之
然谷、
太溪,义犹此也。详针刺类六十四。)
肺病者,
喘咳逆气,
肩背痛,汗出,(此
肺经之实邪也。肺藏气,主
喘息,在变动为咳,故病则喘咳逆气。背为胸中
之府,肩接近之,故
肩背为痛。
肺主皮毛,病则疏泄,故汗出。)尻
阴股膝髀足皆痛;(此病皆
足少阴经也。少阴之
脉起于足下,循内踝入跟中,以上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
膀胱。今肺病连肾,以
气陷下部而母病及
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阴以治之。尻,开高切。髀,并米切,又音比。音篆。音杭,又形敬切。)虚则
少气不能
报息,
耳聋
嗌干。(报,复也。不能报息,谓呼吸
气短,难于接续也。
手太阴之络会于耳中,故气虚则聋,其脉循
喉咙,故为嗌
干也。嗌音益。)取其经太阴,
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太阴,肺之
本经也,故当因其虚实取而刺之。更取足太阳之
外,外言前也。
足厥阴之内,内言后也。正谓内踝后直上之内侧者,乃
足少阴脉次也。视左右足脉,凡少阴部分,有
血满异于常处者,取而去之,以泻其实。)
肾病者,腹大
胫肿喘咳,身重,
寝汗出憎风;(此肾经之实邪也。足少阴之脉上内,夹脐上行入肺中。
阴邪上侵,
故腹大胫肿而喘咳也。
肾主骨,
骨病故身重。肾主
五液,在
心为汗,而
肾邪侮之,
心气内微,改为寝汗出。如《脉要精
微论》曰∶
阴气有余为
多汗身寒。即此之谓。凡汗多者表必虚,
表虚者阳必衰,故
恶风也。憎音曾。)虚则胸中痛,
大腹
小腹痛,
清厥意不乐。(足少阴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肾虚则
心肾不交,故胸中痛。大腹小腹痛者,正以肾脉自下而上,
至
俞府而止也。
肾藏精,精
化气,精虚则气虚,故为清
冷厥逆。肾之神为志,惟志不足,故意有不乐也。)取其经少阴、
太阳血者。(足少阴、太阳为表里也。凡刺之道,自当虚
补实泻,然
经络有血,犹当先
去血脉,而后平其有余不足焉。《三
部
九候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必先去其
血脉而后调之。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