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卷 针刺类]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素问·
气穴论》《长刺节论》《通评
虚实论》《
灵枢·
热病篇》《
杂病篇》《
四时气篇》《
九针十二原篇》)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
天突与
十椎及
上纪。
(《素问·气穴论》。天突,
任脉穴。十椎,
督脉之
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
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
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上纪如下文。)上纪者,
胃脘也。
下纪者,
关元也。(胃脘,即
中脘,胃之
募也,为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
任脉之会;关元,
小肠募也,为足
三阴任脉之会,故曰上纪下纪。)背胸邪系
阴阳左右
如此,其病
前后痛涩,
胸胁痛而不得息、
不得卧,
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
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
斜下肩交十椎下。(此详言上文背与心相控而痛者,悉由
任督二脉之为病也。盖任在前,督在后,背为阳,腹为阴,故为
前后痛涩等病。其在下者斜出尻脉,在上者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当刺天突、
中枢、胃脘、关元等穴。)
病在
少腹有积,刺皮HT,以下至少腹而止,
(《素问·长刺节论》。HT字,编考韵篇皆无。
全元起本作髓字、于义亦未为得。新校正云当作皮,HT字误也,
其说近理,释义云∶,骨端也。此言皮以下者,盖谓
足厥阴之
章门、
期门二穴,皆在横皮
肋骨之端也。及下至
小腹
而止者,如足阳明之
天枢、
归来,
足太阴之
府舍、
冲门,
足少阴之气穴、
四满,皆主
奔豚积聚等病。音括。)刺
侠脊两
旁
四椎间,(此
足太阳之
厥阴俞,
手心主脉气所及也。按∶《脉要
精微论》曰∶心为
牡脏,
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
也。然则厥阴俞能主少腹之疾无疑。)刺两髂、
季胁肋间,导腹
中气,热下已。(
腰骨曰髂。两髂者,谓腰骨两旁之
居也。季胁肋间,
京门也。皆
足少阳经穴。导,引也。
导引腹
中热气,下入少腹,则病已矣。髂音格,又丘亚切。)
病在少腹,
腹痛不得
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
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小腹间痛
而二便不行者为疝病,乃
寒气之所致。当刺少腹者,去肝肾之寒也。刺两股间者,去
阳明、
太阴之邪也。刺腰髁间者,
凡腰中在后在侧之成片
大骨,皆曰髁骨。在后者,足太阳之所行。在侧者,足少阳之所行。凡此诸经皆非
寒疝,但察邪
之所在者,多取其穴而刺之,俟其少腹尽热,则病已矣。髁,苦瓦切。炅,居永切,热也。)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
大趾之端,
去爪甲如
薤叶,
(《灵枢·热病篇》。足大趾之端,
隐白穴也。薤音械,似韭而无实。)
寒则留之,
热则疾之,
气下乃止。(
内寒者气
至迟,故宜久留其针。
内热者气至速,故宜疾去其针。总候其
气下不喘,乃可
止针也。)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
厥阴,尽刺去其
血络。(心疝者,如《脉要精微论》曰∶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
形也。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者,以二经皆聚于少腹,去其
络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中血络。
(《灵枢·杂病篇》。中热而喘,热在中上二焦也。取足少阴者,壮水以制火也。中血络,即足太阳
委中穴,取之
可以泻火。)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
寒热,
小便不利,取足厥阴。(淅淅,寒肃貌。
肝经之脉抵小腹挟胃,其支者从肝
别贯膈,故为病如此,当取足厥阴经以刺之。淅音昔。)
腹满,
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
喝喝然,取足少阴。(
肾开窍于二阴,其
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
喉咙,
故其为病如此,当取足少阴经以刺之。喝喝,喘急貌。嗌音益。)
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脾失其职,则食不能化,腹满而鸣,
气滞于中,大便不调,当取
足太阴经以刺之。)
气逆上,刺
膺中陷者与下胸
动脉。(膺中陷者,足阳明之
屋翳也。下胸动脉,
手太阴之
中府也。盖在中曰胸,胸之旁
即谓之下耳。)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
气街,已刺按之,立已。(脐之左右动脉,如足少阴之
肓俞,足阳明之
天枢,皆主腹痛。气街,即足阳明之
气冲也。)
肠中不便,取
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灵枢·四时气篇》。小肠不便者不能化物,
大肠不便者不能传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当取足阳明之三里穴,
邪气盛则泻之,
正气虚则补之。)
腹中常鸣,
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
肓之原、
巨虚上廉、三里。(《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
。即任脉之
下气海也。巨虚上廉、三里,皆足阳明经穴。按∶《
本输篇》曰∶大肠属
上廉。此以邪在大肠,故当刺
巨虚
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肠者,则当取
巨虚下廉也。)
小腹
控睾、引
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
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
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
于肓,结于脐。(控,引也。睾,阴丸也。小肠连于小腹,若其邪盛,则厥逆自下上冲心肺,熏于肝胃、引于腰脊,下及
肓脐睾系之间也。肓义详疾病类六十七。睾音高。)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
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取肓原以散之,散
脐腹之结也。刺太阴以予之,补
肺经之虚也。取厥阴以下之,
泻肝经之实
也。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求小肠之所属也。按其所过之经,谓察其邪之所在以调之也。)
善呕,呕有苦,长
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
口苦,
胃气逆则
呕苦,故曰
呕胆。(
,
心虚貌。邪在胆、逆在胃,木乘土也。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故呕苦者谓之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
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三里,足阳明经穴,故可下胃气之逆。又刺足少阳血络以平其木,则胆液不泄,
故曰以闭胆逆。然必调其虚实,或补或泻,皆可以去其邪也。)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
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
下脘则散而去之。(上脘下脘,俱任脉穴,即胃脘也。刺
抑而下之,谓刺上脘以泻其至高之食气。散而去之,谓
温下脘以散其停积之寒滞也。针药皆然。)
小腹痛肿,不得
小便,邪在
三焦约,取之
太阳大络,视其
络脉与厥阴
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邪在三
焦约者,三焦下输出于
委阳,并
足太阳之正,入络
膀胱,约
下焦也。太阳大络,
飞阳穴也。又必视其
别络及厥阴小络结
而血者,尽取去之,以足厥阴之经亦抵小腹也。若小腹肿痛上及胃脘者,又当取足阳明之三里穴。)
飧泄,补三阴之上,
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三阴之上,谓
三阴交穴,脾肝肾之会也。
阴陵泉,足太阴脾
经穴,补而久留之,则
阳气至而热行,热行则泄止矣。)
胀取
三阳,飧泄取三阴。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胀,
腹胀也。飧泄,
完谷不化也。病胀者当取足之三阳,即胃、胆、膀胱三经也。飧泄
者当取足之三阴,即脾、肝、肾三经也。飧音孙。)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
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太阳经络,谓手太阳经之络,即任脉之中脘,胃之募也。中脘为手太阳、少阳、
足阳明脉
所生,故云太阳经络者。募音暮。)
少阴俞,去
脊椎三寸旁五,用
圆利针。(少阴俞,即
肾俞也。肾为胃关,故亦当取之。
系足太阳经穴,去脊两旁各一寸五分,共为三寸,两旁各五也。刺当用第六之圆利针。)
霍乱,刺俞旁五,(邪在
中焦则既吐且泻,
脏气反复,神志撩乱,故曰霍乱。俞旁,即上文少阴俞之旁,
志室穴也。
亦各刺五。)足阳明及上旁三。(足阳明,言
胃俞也。再及其上之旁,乃
脾俞之外,则
意舍也。当各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