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 脉色类]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素问脉要
精微论)
帝曰∶脉其
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
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凡此五者,即
阴阳五行之理,而阴阳五行,即天地之道,故伯以天运转大为对,
则五者之变动,尽乎其中矣。)万物之外,
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万物,本同一气,凡天地之变,即阴阳之应。故春之暖者,为夏暑
之渐也;秋之忿者,为冬怒之渐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即阴阳四变之动,而脉亦随之以上下也。)以
春应中规,(规
者,所以为圆之器。春气
发生,圆活而动,故应中规,而人脉应之,所以圆滑也。)
夏应中矩,(矩者,所以为方之器。
夏气茂盛,盛极而止,故应
中矩,而人脉应之,所以洪
大方正也。)
秋应中衡,(衡,平也,秤横也。秋气万宝俱成,平
于地面,故应中衡,而人脉应之,所以浮毛而见于外也。)
冬应中权。(权,秤锤也。冬
气闭藏,故应中权,而人脉应之,
所以沉石而伏于内也。凡兹规矩
权衡者,皆发明阴阳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时
脉气之变象也。)是故
冬至四十五日,
阳气微
上,
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
时。(冬至
一阳生,故冬至后四十五日以至
立春,阳气以渐而微上,阳微上则阴微下矣。夏至
一阴生,故夏至后四十五日
以至
立秋,阴气以渐而微上,阴微上则阳微下矣。此所谓阴阳有时也。与脉为期者,脉随时而变迁也。期而相失者,谓
春规夏矩秋衡冬权不合于度也。如脉所分者,谓
五脏之脉,各有所属也。分之有期者,谓衰王各有其时也。知此者,则
知死生之时矣。)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脉之微妙,
亦惟阴阳五行
为之经纪,而阴阳五行之生,各有其度。如阳生于冬至,阴生于夏至,木生于亥,火生于寅,金生于巳,
水土生于申,此四时生王各有其宜也。纪,纲纪也。经,经常也。即大纲小纪之义。)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天地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故不足则当补,有余则当泻,补泻不失其宜,则与天地
之道如一矣。)得一之精,以知死生。(一之精者,天人一理之精微也。天地之道,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来则生,阳
去则死。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则知人之所以死生矣。)是故声合
五音,色合五行,脉
合阴阳。(声合宫商角征羽,色合
金木
水火土,脉合四时阴阳,虽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则一也。)是故
持脉有道,
虚静为保。(凡持脉之道,一念精诚,最
嫌扰乱,故必虚其心,静其志,纤微无间,而诊道斯为全矣。保,不失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脉得春气,虽浮
动而未全出,故如鱼之游在波也。)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脉得夏气,则洪盛于外,故泛泛乎如万物之有余也。)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脉得秋气,则洪盛渐敛,故如欲蛰之虫将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得冬气,
沉伏在骨,故如蛰虫之周密。君子之于斯时,亦当体天地
闭藏之道,而居于室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
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
脏气,
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之。外言
经气,
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之。然必知此四时
内外六者之法,则脉之时动,病之所在,及病变之或内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为持脉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