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 脉色类] 二十二、关格
(
素问六节藏象论脉要
精微论)
故
人迎一盛病在
少阳,二盛病在
太阳,三盛病在
阳明,四盛以上为
格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
足阳明胃脉也,
在颈下夹
结喉旁一寸五分。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
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
殊也。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
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
平人。故人迎寸口而至于
盛衰相倍者,乃不免于病矣。然人迎候阳,故一盛在少阳,胆与
三焦也。二盛在太阳,
膀胱小肠也。三盛在阳明,胃与
大肠也。四盛以上者,以
阳脉盛极而阴无以通,故曰格阳。此义终始、禁服二篇,分别
尤详,见针刺类二十八、九。又
经脉篇所载亦明,见疾病类十。)寸口一盛病在
厥阴,二盛病在
少阴,三盛病在
太阴,四
盛以上为
关阴。(寸口,
手太阴肺脉也。寸口候阴,故一盛在厥阴,肝与
心主也。二盛在少阴,心与肾也。三盛在太阴,
脾与肺也。四盛以上者,以
阴脉盛极而阳无以交,故曰关阴。终始、禁服二篇详义同前。)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
格,
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
精气则死矣。(俱盛四倍以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过盛,盛极则败。凡
脉盛而至于关格者,以
阴阳离绝,不能相营,故至羸败。极,尽也。精气,天禀也。言不能尽其
天年而夭折也。
脉度篇
曰∶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
阳气盛矣。
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
气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
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愚按∶关格脉证,
本经垂训极明,世人病此不少;而历代
医师,每各立名目以相传训,甚至并
其
大义而失之,其谬甚矣。夫所谓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荣运,乖羸离败之候也。故人迎独盛者,病在
三阳之腑也。
寸口独盛者,病在
三阴之脏也。盖太阴
行气于三阴,而
气口之脉,亦太阴也。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人迎之脉,在结喉之
旁也。故古法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寸口。如
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正此谓也。其于关格之证,
则以
阴阳偏盛之极,而或见于人迎,或见于气口,皆孤阳之逆候,实
真阴之败竭也。故
六腑之
阴脱者曰格阳,格阳者,
阳格于阴也。
五脏之阴脱者曰关阴,关阴者,阴拒乎阳也。
脏腑之阴俱脱,故云关格。然既曰阴阳关格,必其彼此痞绝,
似当阴阳对言,而余皆谓之阴脱者何也?正以脉盛之极为无阴,无阴则无根,而孤阳浮露于
外耳,凡犯此者,必死无疑。
余尝于蒯司马、田宗伯辈见之,其脉则坚盛至极,其证则
喘息日增,甚至手颈通身之脉,俱为
振动不已,是皆酒色伤精
所致,终至不救。故
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
失守而
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其即关阴格阳
之谓欤?又按∶关格之脉,如六节藏象、脉度、终始、禁服、经脉等篇,言之再四。盖恐其难明,故宣而又宣,诚重之
也。而后世诸贤,鲜有得其旨者,岂皆未之察耶?夫人迎在头,系阳明表脉,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阳。寸口在手,系太阴
里脉,故寸口倍大者曰关阴。此以阴阳痞绝,气不相营,故名关格,不可易也。而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
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
上鱼为溢,为
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
尺为覆,为
内关外格,此
阳乘之脉也。故仲景宗之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
小便,格则吐逆。夫人迎四倍,
寸口四倍,既非
尺寸之谓,而曰吐逆者,特
隔食一证耳,曰不得小便者,特
癃闭一证耳,二证未必至死,何两经谆谆特
重之若是耶?继自
王叔和以后,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关格,而且云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致后世惑乱,遂
并阴阳表
里大义尽皆失之。迨及东垣之
宗脉经者,则亦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曰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
清气反行浊道也,
故曰格。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
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其宗仲景者,则亦曰格则吐逆,关则不便。甚至丹溪
则特立关格一门,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夫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热在下耶?
其说愈乖,其义愈失,致使后学茫然莫知所辨,欲求无误,其可得乎?独近代
马玄台知诸子之非,而谓关格之义,非隔
食癃闭之证,曰呜呼痛哉!轩岐之旨乎。秦张王李朱,后世业医者所宗,尚与
内经渺然如此,况能使后世
下工,复知关
格为脉体而非病名也,又焉能决关格脉之死生,治关格脉之病证,及治隔证
闭癃证而无谬也哉?此马子之言诚是矣,然
观其诸篇之注,则亦未详经义,谬宗叔和,仍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而仍失本经
表里阴阳
根本
对待之义,此其复为误也。故于阴阳别论中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之义,竟皆谬注。呜呼!
玄台哀前人之误,而余复哀其误,
所谓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使余之后人,又复有哀余之误者,余诚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乃又不如无矣。
岐伯曰∶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素问脉要精微论。此言
四时阴阳,脉之
相反者,亦为关格也。禁服篇曰∶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为阳脉而主春夏,寸口为阴脉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
夏气
口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当不足而反有余,此
邪气之有余,有余者反为精也。春夏人迎当有余而反不足,秋冬寸口
当有余而反不足,此血气之不足,不足者日为消也。)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如春夏人迎应太过,而寸口之应不足者反有余而为精,秋冬寸口应太过,而人迎之应不足者反有余而为精,是不足者
为精也。春夏寸口应不足,而人迎应有余者反不足而为消,秋冬人迎应不足,而寸口应有余者反不足而为消,是有余者
为消也。应不足而有余者,邪之日盛;应有余而不足者,正必日消。若此者,是为阴阳相反,气不相营,皆名关格。前
二应字平声,后一应字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