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 疾病类]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
灵枢百病始生篇全)
黄帝问于
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
寒暑,
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
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
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
起于阴也;清湿
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不可胜数。(百病始生,无非
外感
内伤,而复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节,
五志病也,内伤于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
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
袭虚,
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受病之始,只此三部,至其浸淫流,则变有不可胜数矣。音逸。)黄帝曰∶余固不
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先师,先进之称也。)岐伯曰∶风雨
寒热,不得
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
疾风豪雨而不
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触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
身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
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
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
中外,分为
三员。(从冲后来者为
虚风,
伤人者也。从所居之乡来者为
实风,主
生长养万物者也。若
人气不虚,虽遇虚风,不能伤人。故必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也。若天有实风,人有实气,两实相逢而众人肉坚,邪不能入矣。三员,如下文虚邪之
中人,
病因
表也;
积聚之已成,病因内也;
情欲之伤藏,病在阴也,即
内外三部之谓。虚风义详
运气类三十五、六。)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
皮肤,皮肤缓则
腠理开,开则邪从
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
淅然,故皮
肤痛。(此下言阳邪传舍之次也。邪之中人,必由表入里,始于皮肤,
表虚则皮肤缓,故邪得乘之。邪在表则毛发竖立,
因而淅然。
寒邪伤卫则血气凝滞,故皮肤为痛。凡寒邪所袭之处,必多
酸痛,察系何经,则在阴在阳,或深或浅,从可
知矣,诊
表证者,当先乎此也。此下百病始生之义,与
皮部论大同,详
经络类三十一。)留而不去,则传舍于
络脉,在络
之时,痛于
肌肉,其痛之时息,
大经乃代。(邪在
皮毛,当治于外,留而不去,其入渐深,则传舍于络脉,络浅于经,故
痛于肌肉之间。若肌肉之痛时渐止息,是邪将去络而深,大经代受之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
喜惊。
(络浮而浅,经隐而深,
邪气自络入经,犹为在表,故洒淅
恶寒。然
经气连脏,故又喜惊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
输之时,
六经不通,
四肢则
肢节痛,
腰脊乃强。(凡诸
输穴,皆经气聚会之处,其所留止,必在
关节溪谷之间,故邪气自
经传舍于输,则六经
为之不通,而
肢节腰脊为痛为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
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
体重身痛。(伏冲
之脉,即
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
岁露篇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是也。详本类后四十九。邪自经输,留而
不去,深入于此,故为体重身痛等病。)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向
腹胀,多寒则
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
则溏出麋。(邪气自经入脏,则传舍于肠胃而为奔向腹胀之病。寒则澄澈清冷,水谷不分,故为肠鸣飧泄食不化;热则浊
垢下注,故为溏为麋,以麋秽如泥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肠
胃之外,募原之间,谓皮里膜外也,是皆隐蔽
曲折之所,
气血不易流通,若邪气留着于中,则止息成积,
如疟痞之属也。
募音暮。)
或着
孙脉,或着络脉,或着
经脉,或着
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
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
缓筋,邪
气淫,不可胜论。(此下言邪气所着,淫之变也。膂筋详下文。募原,如
手太阴中府为募、
太渊为原之类也。缓筋,
支别之柔筋也。邪之所着则留而为病,无处不到,故淫不可胜数。膂音吕。音逸。)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
曰∶其着
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
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凡络脉之细小者,皆孙络也。句,拘也。邪着孙络成积者,其积能
往来上下,盖积在
大肠小肠之络,皆属手经,其络浮而浅,缓而不急,不能句积而留止之,故移行于肠胃之间。若有水
则凑渗注灌,濯濯有声,若有寒则为胀满,及雷鸣相引,时为切痛。句音垢。音嗔。)其着于
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
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足阳明经挟脐下行,故其为积则挟脐而居也。阳明属胃,受
水谷之气,故饱则大、饥则小。)
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缓筋在肌肉之间,故似阳明之积。饱则肉壅,故痛。饥则气退,故安。)
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肠
胃募原痛连缓筋,饱则内充外舒,故安。饥则反是,故
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
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伏冲义如前。其上行者,循背里,络于
督脉;其下行者,注
少阴之
大络,出于
气街,循
阴股内廉入中。故揣按于股,则应手而动;若起其手,则热气下行于
两股间。此邪着伏冲之验也。沃音屋。)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膂,吕同,
脊骨也。
脊内之筋曰膂筋,故在肠胃之后。饥则肠空,故积可见。饱则肠满蔽之,故积不可见,按之亦不可得也。)其着于输之脉
者,闭塞不通,
津液不下,
孔窍干壅。(输脉者,所以通血气。若闭塞不通,则津液干壅如此。)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
上下也。(此总
结上文邪气之起于阳者,必自外而内,从上而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此下言积之所以成也。)黄帝曰∶
其成积奈何?岐伯曰∶
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
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
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
则肠外之
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此言寒气下逆之成积者也。厥气,
逆气也。寒逆于下,故生足,谓肢节痛滞不
便利也。由胫寒而血气凝涩,则寒气自下而上,渐入肠胃,肠
胃寒则
阳气不化,故为胀。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则日
以成积矣。,美本切。胫,形景、形敬二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
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后血,肠胃之络伤,则
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
并合凝聚不
得散而积成矣。(此言食饮起居失节之成积者也。卒然多食饮,谓食不从缓,多而暴也。肠胃运化不及,则汁溢膜外,与
血相抟,乃成
食积,如婴童痞疾之类是也。又或起居用力过度,致
伤阴阳之络以动其血,
瘀血得寒,汁沫相聚于肠外,
乃成
血积,此必纵肆口腹及举动不慎者多有之。)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
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
行,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此言情志内伤而挟寒成积者也。寒邪既中于外,忧怒复伤其
内,气因寒逆则六经之输不通,暖气不行则
阴血凝聚,血因
气逆而成积,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此言情欲伤藏,病起于阴也。)岐伯曰∶忧
思伤心;重寒伤肺;忿
怒伤肝;醉以入房,
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伤心者病在阳,伤肺者病在气,伤肝者病在血,伤脾者病在营卫,伤
肾者病在
真阴。凡伤脏者,皆病生于阴也。此节与下编邪气
脏腑病形论者大同。)此内外三部之
所生病者也。(总结上文
也。)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
至治。
(此总言内外三部之
治法也。察其所痛之处,则
阴阳表里病应可知。虚
补实泻,毋逆天时,如春气在肝、及
月郭空满之
类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