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 论治类] 十八、五过四德
(
素问疏
五过论全)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
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闵闵,玄远无穷之谓。深渊有
底,故可测。浮云无定,故莫知其际。六微旨大论亦有此数句,盖此言医道,彼言天道也。见
运气类六。)圣人之术,为
万民式,论裁
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
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裁,度也。循经之循,
因也。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医辨贤愚,愚者误多,故有五过。贤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
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也。)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
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比类形名,公自言虽能比类形证名目,然亦皆虚
引经义,而心则未明其深远,故无以对也。)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
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
脱营。(尝贵后贱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营者,
阴气也。
营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则血无以生,脉日以竭,故为脱营。中,去声。)尝富后贫,名曰
失精,
五气留连,病有
所并。(尝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
五脏之精,日加消败,是为失精。精失则气衰,气衰则不运,故为留聚
而病有所并矣。)
医工诊之,不在
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如前二病者,求之
内证则脏腑无可凭,求之
外证则形躯无所据,诊者不明其故,则未有不疑而莫识其为何病也。)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其病渐深,则体为瘦减;
其气日虚,则精无以生。
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故也。)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及其病深,则
真气消索,
故曰无气。无气则
阳虚,故洒然
畏寒也。阳虚则神不足,故心怯而惊也。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精气俱损,
则
表里俱困,故外耗于卫,内夺于荣,此其所以为深也。)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虽曰良工,而不能
察此,则不得其情,焉知其本,此过误之一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饮食有膏粱藜藿之殊,居处有
寒温燥湿之异,因常知变,必详问而察之。)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
形体毁沮。(乐则喜,
喜则气缓,苦则悲,
悲则气消,故苦乐失常皆伤精气,甚至竭绝,
则形体毁沮。沮,坏也。乐音洛。沮,将鱼切。)暴
怒伤阴,暴
喜伤阳,(
怒伤肝,
肝藏血,故
伤阴。
喜伤心,
心藏神,
故
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
逆气也。凡
喜怒过度而伤其精气者,皆能令
人气厥逆而上行。
气逆于脉,故满
脉。
精脱于中,故去形。阴阳应象大论有此四句,见阴阳类一。)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
精华日脱,
邪气乃并,
此治之二过也。(不明
虚实,故不知补泻。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阴阳败竭,故精华日脱。
阳脱者邪并于阴,
阴脱
者邪并于阳,故曰邪气乃并。此愚医之所误,过之二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
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比类,比别例类也。奇恒,
异常也。从容,古经篇名,盖法在安详静察也。凡善诊者,必比类相求,故能因阴察阳,因表察里,因正察邪,因此察
彼,是以奇恒异常之脉证,皆自从容之法而知之矣。易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即比类之谓欤。
工不知此,何诊之有,此过误之三也。又示从容论曰∶
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
然从容得之。详疾病类九。)
诊有
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三常,即常贵贱,常贫富,常苦乐之义。封君败伤者,追悔已往。及
欲侯王者,
妄想将来。皆致病之因。)故贵脱势,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抑郁不伸,故精神内伤。迷而不达,
不亡不已也。)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为挛。(忧愁思虑,则心肺俱伤,
气血俱损,故为是病。音璧,
足不能行也。)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戒不严,则无以
禁其欲。言不切,则无以动其神。又其词色外为柔弱,而委随从顺,任其好恶,则未有不乱而至失其常者。如是则病不
能移,其于医也何有?此过误之四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
切脉问名,当合男女。(必知终始,谓原其始,要其终也。有知余绪,谓察其本,知
其末也。切其脉必问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详也。男女有阴阳之殊,脉色有
逆顺之别,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离绝菀
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
难解,忧则气沉,恐则
气怯,喜则气缓,恚则气逆,凡此皆伤其内,故令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不知此,何术之有。菀,
郁同。)尝富大伤,斩
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大伤,谓甚劳甚苦也。故其筋如斩,
脉如绝,以耗伤之过也。虽
身体犹能
复旧而行,然令泽不息矣。泽,
精液也。息,
生长也。)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
寒炅。(故,旧也。言旧之
所伤,有所败结,血气留薄不散,则郁而成热,归于阳分,故脓血
蓄积,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热也。)
粗工治
之,亟刺阴阳,身体
解散,
四肢转筋,死日有期。(粗工不知
寒热为脓积所生,脓积以劳伤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阴阳,
夺而又夺,以致血气复伤,故身体解散,四肢转筋,则死日有期,谓非粗工之误之者耶?!亟音棘。)医不能明,不问所
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于施治之不当,此过误之五也。)凡此五者,
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不通者,不通于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条,所不可不知也。)
故曰圣人之
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
四时经纪;(阴阳
气候之变,人身应之,以为消长,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五
脏
六腑,
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
毒药所主;(脏腑有雌雄,
经络有表里,刺灸
石药各有所宜,此
脏象之不可不知也。)从
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经道,常道也。不从容于人事,则不知常道,不能知
常,焉能知变?人事有不齐,品类有同异,知之则随方就圆,因变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审于部分,知
病本始,
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八正,
八节之
正气也。副,称也。能察形色于
分部,则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于九侯,则脉之
顺逆可据,明斯二者,诊必称矣。此色脉之不可不知也。按∶本篇详言五过,未明四德,而此四节一言天道,一言脏象,
一言人事,一言脉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医道全矣,诚缺一不可也。)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
过在表里。(气内者,气之在内者也,即
元气也。凡治病者,当先求元气之强弱,元气既明,大意见矣。求元气之病而无
所得,
然后察其过之在表在里以治之,斯无误也。此下五节,亦皆四德内事。愚按∶气有外气,天地之
六气也。有内气,
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曰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
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荣卫者也;下者
气化于精,藏于
命门,以为
三焦之
根本者也。故上有
气海,曰
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
谷气血之海,曰
中气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气海,曰
丹田也,其治在肾。人之所赖,惟此气
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帝曰气内为宝,此诚最重之辞,医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末所言,及终始等篇,皆
以精气
重虚为念,先圣惜人元气至意,于此可见。奈何今之医家,但知见病治病,初
不识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
有根本受伤而能无败者,伐
绝生机,其谁之咎?所以余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观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无算。故于
诸章之注,亦必以元气为首务,实本诸此篇,非亿见也。凡心存仁爱者,其毋忽于是焉。又真气义,见疾病类四。)守数
据治,无失
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此承上文而言表里阴阳,经络脏腑,皆有其数,不可失也。俞理,周身
俞穴之
理也。殆,危也。)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菀,积也。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则五脏菀积,其
热痈乃发
于六腑矣。是亦上文故伤败结、留薄归阳之义。)诊病不审,是为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若不详加审察,必失经
常中正之道,故欲谨守
治法者,在求经旨以相明也。经,即下文上经下经之谓。)上经下经,
揆度阴阳,奇恒
五中,决以
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上经下经,古经名也。
病能论曰∶上经者,言气之
通天。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揆度,
切度之也。奇恒,言奇病也。五中,五内也。明堂,面鼻部位也。终始,
灵枢篇名也。凡诊病者,能明上经下经之理以
揆度阴阳,能察奇恒五中之色而决于明堂,能审脉候针刺之法于终始等篇之义;夫如是则心通一贯,应用不穷,目牛无
全,万举万当,斯则
高明无敌于天下,故可横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