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卷 针刺类] 三十五、解结推引
(《
灵枢·刺节
真邪篇》)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
四时相副,
人参天地,故可为解。(解论,
解结之论也。人与天地相参应,必知其道,斯
可与言解结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
形气之多少也。(渐洳,伏泉也。下有渐洳,则上生苇蒲,
内外之应,
理所皆然,人之
表里,可察
盛衰,亦犹是也。渐,平声。洳音如。)
阴阳者,
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少汁,
人气
在外,
皮肤缓,
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
淖泽。(
暑热则
地气蒸为滋雨而气在上,故草木之气亦在枝叶,而根少汁
也。其于人气,热则阳浮在表,故血气减、汗大泄,然热则易行,故宜于用针。音该。淖,乃豹切。)寒则地冻水冰,
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
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
亦不能取四厥;
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
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
是也。(寒则地气坚凝,人气结聚而
经脉难行,即善用针者,亦不能取
四肢之厥逆,故必待天温冰释,
阳气营运,而后人
气流通,乃可用针矣。)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
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然后视其病
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
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此治厥之法。倘天时未温而必欲用针,则必借火
气以熨调其经,凡掌腋肘脚项脊之间,皆
溪谷大节之交会,故当熨之温之,则火气通而血脉行。然后视其
病脉淖泽者,
卫气浮也,故可刺而平之。坚紧者,
邪气实也,故当破而散之。厥逆除而
宗气下,乃可
止针矣。结者,邪之所聚,刺去
其邪,即解结之谓也。)用针之类,在于
调气,
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
气街,其上者
走于
息道。(凡用针者,必在调气,人
受气于谷,故气积于胃。然气义有三∶曰
营气,曰卫气,曰宗气。
清者为营,营在
脉中,
浊者为卫,
卫在脉外,故各行其道也。宗气,
大气也。大气者,留止于上下之
气海。其下者蓄于
丹田,注
足阳明
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积于
胸中,出于息道而为呼吸。凡此三者,皆所谓气,当各求其属而调之者也。按∶气街义,
如卫气篇曰∶知
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
契绍于
门户。当与此参阅,详
经络类十二。)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
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厥者,逆也,
阴寒之气也。厥逆在足,则阳道不行,故宗气不下而血脉凝滞,不以火
温,不能取也。)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凡察
虚实,所
验在气,故必循之弹之,视其气之应手而动者,其微其甚,则虚实可知,然后用法取之,而气自下矣。)
六经调者,谓之
不病,虽病,谓自已也。(经脉调者,虽病亦微,故必自已。)一经
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
横络盛加于
大经,令之不
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一经之脉本相流贯,而横络盛加于大经,则经有不通者矣。视而泻之,其经则调,亦所
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
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
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寒下热
者,
阳虚于上而实于下也。当先刺项间
足太阳经
大杼、
天柱等穴,久留其针而补之,仍温熨肩项之间候其气至,上热与
下相合,乃止其针,此所谓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热下寒,视其
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
之者也。(上热下寒者,阳实于上而虚于下也。故当视其在下
虚陷之经,取而补之,必使其阳气下行而后止,此引而下之
之谓也。按∶此二节言上下
寒热者,非若前节所谓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必有横络加于大经之比,盖彼言中有所隔,
此言
本末盛衰也,证自不同,不可混看。)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
妄言,视足阳明及
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
者泻之。因其
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
动脉,
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
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
谓推而散之者也。(上文言上下之寒热,所治不同;此言遍身之大热,当取足之
阳明也。盖阳明经多气多血,为
五脏六腑
之海,故但察其在经在络或虚或实而取之,则遍身之热可除也。然又当因病患之偃卧,医者居其头之前,以两手大食四
指,挟其
颈中动脉于
人迎、
大迎等处,自上而下按而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止复如前,候其热去乃已。盖三
阳在头,故可独取人迎而推散其热也。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