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 论治类] 十九、四失
(
素问征
四失论)
黄帝在
明堂,
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明堂,王者南面
以朝诸侯、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谓。得失之意,言学力功用之何如也。夫音扶。)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
其时
有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言根据经受学,谓已十全,而用以延医,则时有过失,莫知所以,愿闻其事之解说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
合邪?(智未及,谓计虑之未周也。言以杂合,谓己无定见,故杂合众说而不能独断
也。然则皆言十全者,正以其未全耳。邪,耶同。)夫
经脉十二,
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循,
根据顺也。此言
经络之略,谁不能知?即循经受业之谓耳。)所以不十全者,
精神不专,
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既已循经受业,而犹不能十全者何也?盖道统之传,载由经籍,圆通运用,妙出吾心。使必欲按图索骥,则后先易辙,
未有不失者矣。故精神不能专一者,以中无主而杂合也。志意不分条理者,以心不明而纷乱也。外内相失者,以彼我之
神不交,心手之用不应也。故时有疑惑,致乎危殆。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然则循经受业,徒
读父书奚益哉?此过失之解也。)诊不知
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阴阳逆从之理,脉色证治,无不赖之。不知此
者,恶足言诊?此一失也。)受师不卒,妄作离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
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受师
不卒者,学业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离术者,不明正道,假借异端也。谬言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谭,巧立名色
以欺人也。及有不宜砭石而妄用者,是不明
针灸之理,安得免于灾咎?此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浓,形之
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
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适,察其所便也。坐,处也。
察贫富贵贱之常,则情志劳佚可知。察处之薄浓,则奉养丰俭可知。察形之寒温,则强弱坚脆、受邪
微甚可知。察饮食
之宜否,则
五味之损益、用药之
寒热可知。凡此者,使不能比别例类以求其详,则未免自乱矣,明者固如是乎?此三失
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
寸口,何
病能中?
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此治之四失也。(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
虚实,显然自明。使不问其始,是不求其本
也。又若忧患饮食之失节,
内因也。起居之过度,
外因也。或伤于毒,
不内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
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卒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
误治伤生,损德孰甚,
人己皆为所穷,盖粗疏
不精所致,此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工之得失,则毁誉之远闻也。)不明
尺寸
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
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人事治数之道,即前
篇贵贱贫富守数据治之谓。从容,周详也。葆,韬藏也。知周学富,即从容之葆也。若理数未明而徒持寸口,则
五脏之
脉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是以动多过失,乃始知自怨其无术,而归咎于
师传之未尽,岂其然哉?!语云∶学到
知羞处,方知艺不精。今之人多有终身不知羞者,果何如其人也?葆音保。)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
心自得。(市,多人处也。不能循理,焉能济人?人不相信,如弃术于市,言见弃于众人也。然亦有妄施治疗,偶或一愈,
愚者不知为侥幸,而忻然信为心得,则未免以非为是,而后人踵其害矣。)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
天地,配于
四海。(窈窈冥冥,道深玄也。熟当作孰。拟于天地,言高浓之无穷,配于四海,言深广之难测,见不可以易
言也。)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不知道之谕,不得其旨也。失其旨则未免因辞害意,反因明训而为晦,此医家之
大戒也。晦,不明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