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书名:类经朝代:明·天启四年作者:张介宾时间:公元1624年

[七卷 经络类] 十一、五脏背

    (灵枢背输篇素问血气形志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出于背者。(灵枢背输篇全。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 脏之。故唐太宗读明堂针灸书云∶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诏自今毋得笞囚背,盖恐伤脏气,则伤其命也。太宗之 仁恩被天下,于此可想见矣。其有故笞人背以害人者,呜呼!又何心哉?音恕,本经、输、俞,三字俱通用。)岐伯 曰∶背中大在杼骨之端,(大,大杼穴也,在项后第一椎两旁,故云杼骨之端。)肺在三焦之间,心在五焦之间, 膈在七焦之间,肝在九焦之间,脾在十一焦之间,肾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焦即椎之义,指脊骨 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后世作椎。此自大至肾左右各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故云挟脊相去三寸所也。愚按∶ 诸焦字义,非专指骨节为言,盖谓脏气自节间而出,以行于肉理脉络之分,凡自上至下皆可言焦。所以三焦之义,本以 上中下通体为言,固可因此而知彼也。)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也。(此所以验取穴之法也。但 按其穴之处,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软解散之谓。解音械。)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此言五脏之,但可灸而不可刺也。不 惟针有补泻,而灸亦有补泻。凡欲以火补者,勿吹其火致令疾速,必待其从容自灭可也。凡欲以火泻者,必疾吹其火, 欲其迅速,即传易其艾,须其火之速灭可也。此用火补泻之法。)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 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素问血气形志篇。此亦取五脏之俞而量之有法也。背俞,即五脏之俞,以其在 足太阳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其度量之法,先以草横量两乳之间,中半折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 齐中折之数,乃竖立长草,横置短草于下,两头相拄,象△三隅,乃举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齐脊中之大椎,其 在下两隅当三椎之间,即肺俞穴也。度音铎。拄音主。令,平声。)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谓以上隅齐三椎, 即肺俞之中央,其下两隅,即五椎之间,心之俞也。度,如字,下同。)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 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复下一度,皆如前法,递相降也。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 与前背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篇及甲乙等书者为 是。)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