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 脉色类] 五、三部九候
(
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曰∶余闻
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
骨髓,藏之肝肺,歃
血而受,不敢妄泄。(属,付也。着,纪也。歃血,饮血而誓也。数,上声。歃。所甲切。)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
天光,星辰历纪,下副
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
至数。(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莫有能出乎数者,数道大矣,故曰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
死生,
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
自然之数也。如易有
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
八卦,而太极营运乎其中,阳九之数也。又如四象之位,则老阳一,
少阴二,
少阳三,老阴
四;四象之数,则老阳九,少阴八,少阳七,老阴六。以一二三四,连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亦阳九之数也。故以天
而言岁,则一岁统四季,一季统九十日,是
天数之九也。以地而言位,则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五位中宫,是洛书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则
黄钟之数起于九,九而九之,则九九八十一分,以为万事之本,是人事之九
也。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
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故应天。二者偶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故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所谓
三才也。三而三之,以应九野。九野者,即洛书
九宫、禹贡九州之义,详见九宫星野等图。)故人有
三部,部有
三候,
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
虚实,而除
邪疾。(以天地
人言上中下,谓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谓之三部。于三部中
而各分其三,谓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谓
三部九候。其通身
经隧由此出入,故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而除邪疾
也。愚按∶三部九候,
本经明指人身上中下
动脉如下文所云者,盖上古
诊法,于人身三部九候之脉,各有所候,以诊诸
脏之气,而针除邪疾,非独以
寸口为言也。如仲景
脉法,
上取寸口,
下取趺阳,是亦此意。观十八难曰∶三部者,寸关
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乃单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虽亦诊家捷法,然非轩岐本旨,学人当
并详其义。)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侯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
乃以为真。(指而导之,言必受师之指授,庶得其真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额旁动脉,当
颔厌之分,
足少阳脉气所
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两颊动脉,即
地仓大迎之分,
足阳明脉气所行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耳前动脉,
即和之分,
手少阳脉气所行也。)中部天,
手太阴也;(
掌后寸口动脉,
经渠之次,
肺经脉气所行也。)中部地,
手阳明
也;(手
大指次指岐骨间动脉,
合谷之次,
大肠经脉气所行也。)中部人,
手少阴也。(掌后
锐骨下动脉,
神门之次,
心经
脉气所行也。)下部天,
足厥阴也;(
气冲下三寸动脉,
五里之分,
肝经脉气所行也,卧而取之。女子取
太冲,在足
大趾
本节后二寸
陷中。)下部地,
足少阴也;(
内踝后
跟骨旁动脉,
太溪之分,
肾经脉气所行也。)下部人,
足太阴也。(
鱼腹
上越筋间动脉,直五里下
箕门之分,沉取乃得之,
脾经脉气所行也。若候
胃气者,当取
足跗上之
冲阳。)故下部之天以候
肝,(
足厥阴脉也,故以候肝。)地以候肾,(
足少阴脉也,故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足太阴脉也,脾胃以膜相连,
故可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手太阴脉也,故以候肺。)
地以候
胸中之气,(手阳明
大肠脉也,大肠
小肠皆属于胃,
胃脘通于
胸中,故以候胸中。)人以候心。(手少阴脉也,故以
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
头角之气,(两额动脉,故以候头角。)地以候
口齿之气,(两颊动脉,故以候口齿。)人以候耳目之气。(耳前动脉,故以候耳目。)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上部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是为三部九候。)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
野为九藏。故
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九野义见前。九藏,即上文九候之谓。神藏五,以
肝藏魂,
心藏神,
肺藏魄,
脾藏意,
肾藏志也。形藏四,即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共为九藏。此言人之九藏,正应地之九野,乃合于天地之至
数。)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色者神之帜,脏者神之舍,其
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脏败,故必死矣。夭
者,枯暗不泽而色异常也。)帝曰∶以侯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候,
谓诊候其病情。度,谓度量其虚实。形之肥瘦者,针有浅深之异,如
逆顺肥瘦篇之谓者是也。病之虚实者,治有补泻之
殊,如终始篇、九针、针解等篇者是也。此虽以
针法为言,而用药者亦可以类推矣。愚按∶上古针治之法,必察三部九
候之脉证,以调九藏之
盛衰;今之人,但知按穴以求病,而于诸
经虚实之理,茫然不知,曰神曰圣之罕闻者,其在失其
本耳。泻,去声。)必先去其
血脉而后调之,(凡有
瘀血在脉而为壅塞者,必先刺去壅滞,而后可调虚实也。)无问其病,
以平为期。(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问其效之迟速,但当以血气平和为期则耳。此与后二十五章同篇,所当互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