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卷 经络类]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灵枢卫气篇全)
黄帝曰∶
五脏者,所以藏
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
肢节,其
浮气之
不循经者为卫气,其
精气之行于经者为
营气,
阴阳相随,外内
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人之精神
魂魄,赖五脏以藏。食饮水谷、赖六腑以化。其
表里营运之气,内则为
脏腑,外则为
经络。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卫行脉外也。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行脉中也。此阴阳外内相贯之无穷也。亭,释名曰∶停也。淳,广韵曰∶清
也。亭亭淳淳乎,言停集虽多而不乱也,然孰能穷之哉?)然其分别阴阳,皆有
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
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
气街者,能知
解结契绍于
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
所在。能知
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阴阳标本,各有所在,即虚实所离之处也。街,犹道也。契合也。绍,继也。
门户,出入要地也。六腑主表,皆属
阳经,知六腑往来之气街者,可以解其结聚,凡脉络之相合相继,自表自内,皆得
其要,故曰契绍于门户。石,犹实也。标本,
本末也。知本知末,则虽天下之广,何所不知,故可无惑于天下。解结义,
详针刺类三十五。)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
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
也。(足太阳之本,在跟上五寸中,即
外踝上三寸,当是
附阳穴也。标在两络命门,即
睛明穴。睛明左右各一,故云两络。
此下诸经标本,与后三十章稍有互异,然亦不甚相远。)
足少阳之本,在
窍阴之间,标在
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窍阴,
在
小趾次趾端。窗笼者耳也,即
手太阳听宫穴。)
足少阴之本,在
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与
舌下两脉也。(内踝下上
三寸中,
踝下一寸,
照海也;踝上二寸,
复溜、
交信也。皆足少阴之本。背,肾也。舌下两脉,
廉泉也。皆足少阴
之标。)
足厥阴之本,在
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也。(行间上五寸所,当是
中封穴。背即肝。)
足阳明之本,在
厉兑,
标在
人迎,颊挟
颃颡也。(厉兑,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颊下,挟
结喉旁也。颃音杭,又上、去二声。颡,思党切。)足
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与
舌本也。(中封,
足厥阴经穴。前上四寸之中,当是
三阴交也。背,即脾
也。舌本,
舌根也。)手太阳之本,在
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外踝之后,当是
养老穴也。命门之上一寸,
当是睛明穴上一寸,盖睛明为手足太阳之会也。)
手少阳之本,在
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
上角下外也。(手小
指
次指之间上二寸,当是
液门穴也。耳后上角,当是
角孙穴。下外,当是
丝竹空也。)
手阳明之本,在
肘骨中,上至别
阳,标在颜下,合
钳上也。(肘骨中,当是
曲池穴也。
别阳义未详。手阳明上挟
鼻孔,故标在颜下。颜,额庭也。钳上,
即
根结篇
钳耳之义,谓脉由
足阳明大迎之次,挟耳之两旁也。)
手太阴之本,在
寸口之中,标在
腋内动也。(寸口之中,
太渊穴也。
腋内动脉,
天府穴也。)
手少阴之本,在
锐骨之端,标在背也。(锐骨之端,
神门穴也。背,心也。)手
心主之本,在
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
腋下下三寸也。(掌后两筋间二寸中,
内关也。腋下三寸,
天池也。)凡候此者,
下虚则厥,
下盛则热,上虚则眩,
上盛则
热痛。(此诸经之标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为本,本虚则厥,
元阳下衰也。下
盛则热,
邪热在下也。在上为标,上虚则眩,
清阳不升也。上盛则热痛,
邪火上炽也。)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石,实也。绝而止之,谓实者可泻,当决绝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谓虚者宜补,当导助其气而振其衰也。)请言
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此
四街者,乃胸腹头胫之气,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谓之气街。上文
言各经有标本,此下言诸部有气聚之所也。)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
也。)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胸之两旁为膺,气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谓
阳明少阴经分也。胸之后者在背,谓自十
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阳经诸脏之,皆为胸之气街也。)气在腹者,止之背与
冲脉于脐左右之
动脉者。(腹之背,谓
自十一椎膈膜以下,
太阳经诸脏之皆是也。其行于前者,则冲脉并少阴之经行于腹与脐之左右动脉,即肓、
天枢等
穴,皆为腹之气街也。)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
承山踝上以下。(此云气街,谓足阳明经穴,即
气冲也。承山,足太阳
经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气街也。)取此者用
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毫针,即第七针也。
凡取此四街者,先按所针之处久之,俟其气应于手,乃纳针而刺之。)所治者,
头痛眩仆,
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
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又若以
新感之积,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气所及,无固结之
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坚硬如石不动者,其积结已深,此非毫针能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