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卷 疾病类]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素问·通评
虚实论》)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邪气有
微甚,故邪盛则实。
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
夺,失也。愚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句为病治之大纲,其辞似显,其义甚微,最当详辨,而辨之有最难者何
也?盖实言邪气,实宜泻也;虚言正气,虚宜补也。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故主泻者则曰邪盛则
实,当泻也;主补者则曰精夺则虚,当补也。各执一句,茫无确见,借口文饰,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训,反酿莫大之
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奈时医不能察耳。余请析此为四,曰孰缓孰急,其有其无也。所谓缓急者,察虚
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微虚微实者,亦治
其实,可一扫而除也;甚虚甚实者,所畏在虚,但固守
根本以先为己之不可胜,则邪无不退也。二虚一实者兼其实,开
其一面也;二实一虚者兼其虚,防生不测也。总之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
真气忽去,莫
可挽回,其祸大。此虚实之缓急,不可不察也。所谓有无者,察邪气之有无也。凡
风寒暑湿火燥皆能为邪,邪之在表在
里在腑在脏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则直取之,此所谓有,有则邪之实也;若无
六气之邪而病出
三阴,则惟
情欲以伤内,劳
倦以伤外,非邪似邪,非实似实,此所谓无,无则病在
元气也。不明虚实有无之义,必至以逆为从,以标作本,绝人长
命,损德多矣,可不惧且慎哉!)帝曰∶虚实何如?(问
五脏虚实之大体也。)岐伯曰∶
气虚者
肺虚也,
气逆者
足寒也,(肺
主气,故气虚者即肺虚也。气逆不行,则无以及于
四肢,
阳虚于下,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以肺虚而
遇秋冬,非相贼之时故生。若当春则金木不和,病必甚;当夏则金虚受克,病必死也。一曰肺王于秋,当秋而气虚,金
衰甚也,故死。于义亦通。)余脏皆如此。(心脾肝肾各有所主,则各有衰王之时,以肺脏为例,可类推矣。)帝曰∶何谓
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
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证脉皆实,是重实也。重,平声,下同。)帝曰∶
经络俱
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
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经,十二经也。络,
十五络也。此以
脉口寸尺,
概察经络之虚实也。寸脉之直行者为
太阴之经,尺中
列缺别走
阳明者为太阴之络。以上下言,则寸为阳,尺为阴;以内
外言,则络为阳,经为阴。故寸脉急则邪居于经,
尺脉缓则热盛于络,是经络俱实也,皆当治之。治,言泻也。按∶《平
人气象论》曰∶缓而滑曰
热中。《邪气
脏腑病形篇》曰∶缓者多热。故此以尺缓为实也。详脉色类十六、十九。)故曰滑
则从,涩则逆也。(滑,
阳脉也。涩,
阴脉也。实而兼滑,
阳气胜也,故为从。若见涩,则
阴邪胜而阳气去也,故为逆。)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
滑利,可以长久也。(物之生则滑利,死则枯涩,皆由阳气之存亡耳。脉之
逆顺,
亦犹是也。)帝曰∶
络气不足,
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
治主病者。(
络脉在表,主乎阳也。
经脉通里,主乎阴也。经气有余则脉口热,阴分之邪盛也。络气不足则尺
中寒,阳分
之气虚也。阳虚者畏阴胜之时,故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即下文
灸刺之义。按∶
本节以脉口热为经气有余,
尺寒为络气不足,故王氏以
尺寸言
阴阳,注曰阴分主络,阳分主经。然《经脉》《
脉度》等篇曰∶经脉为里,浮而浅者为
络。是经本阴也,络本阳也,难以反言。夫尺寸者,
分阴阳之位耳,而阴阳之气,则五脏上下无所不在。如寸有
肺金,
阴不在上乎?尺有
命门,阳不在下乎?故反言尺寸则可,反言经络则不可。且本节之义,重在经络,不在尺寸,观者当
详辨之。)帝曰∶
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
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经虚络满者,阴
气不足,
阳邪有余也。
阴虚者畏
阳胜之时,故春夏死,秋冬生。按∶王氏注此二节曰∶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
为顺。秋冬阳气下,故尺
中热、脉口寒为顺。此说若为近理,而实有所不然也。观《
内经》论脉诸篇,则但言阴阳
浮沉
随
气候,初未闻有以尺寸
盛衰分
四时也。学人于此不辨,恐反资多歧之惑。)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
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此正以络主阳,经主阴,灸所以补,刺所以泻也。)帝曰∶何谓
重虚?岐伯曰∶
脉气上
虚尺虚,是谓重虚。(阴阳俱虚,是重虚也。)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然。(气
虚即上虚,气虚于上,故言乱无常。如《脉要
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尺虚者下虚,故行步
然怯弱也。音匡。)脉虚者,不象阴也。(
气口独为五脏主,脉之要会也。五脏为阴,脏虚则脉虚,脉虚者阴亏之象,
故曰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义同前。)帝曰∶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此指
伤寒之属也。)岐伯
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邪盛者脉当实,实而兼滑,得阳脉也,故生。若见阴脉为逆,故死。按《玉机真藏论》
曰∶脉弱以滑,是有
胃气,命曰易治。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详脉色类十二。)帝曰∶脉实满,
手足寒,头热,何如?岐
伯曰∶
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之实满,邪有余也。手足寒者,阴逆在下。头热者,阳邪在上。阴阳乖离,故为上实下
虚之病。春秋为阴阳和平之候,得其和气,故可以生。冬夏乃
阴阳偏胜之时,阳剧于夏,阴剧于冬,故死。)脉浮而涩,
涩而身有热者死。(浮而
身热,阳邪盛也。涩为
气血虚,
阴不足也。
外实内虚则孤阳不守,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此正言阳实阴虚之候也。阳有余,故其形尽满,脉当急大而坚;阴不
足,故当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
逆者,手足寒也。(
四肢为诸阳之本,故阳邪盛者,手足当温为顺;若手足寒冷,则以邪盛于外,气虚于内,正不胜邪,
所以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