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卷 疾病类]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素问·
调经论》)
黄帝问曰∶余闻
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
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
者,其气不等也。(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
虚实,故其气不等。)帝曰∶人有
精气津液,
四肢
九窍五脏十六部,
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精气
精液义,详
藏象类二十五。四肢,手足也,合九窍五脏,共为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者,言脉络之会。如《
九针
十二原篇》曰∶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所谓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凡此诸部,皆所以生百病者。)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阴阳表里,无非五脏之所主也。)夫
心藏神,肺藏气,
肝藏血,脾藏肉,
肾藏志,而此成形。(正
以见形成于外,
神藏于内,惟此五者而已。)
志意通,内连
骨髓,而成
身形五脏。(志意者,统言人身之
五神也。骨髓者,
极言深邃之化生也。五神藏于五脏而心
为之主,故志意通调,内连骨髓,以成身形五脏,则互相为用矣。)五脏之道,皆
出于
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隧,潜道也。
经脉伏行,深而不见,故曰经隧。五脏
在内,经隧在外,
脉道相通,以行血气,血气不和,乃生百病,故但守经隧,则可以治五脏之病。)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心藏神,火之精也。
阳胜则神王,故
多喜而笑。
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
本神篇》曰∶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
多阴者多怒。皆此义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邪客于形,洒淅起于
毫毛,未入于
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此
外邪之
在
心经也。并,偏聚也。邪之
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今血气未并,邪犹不深,故五脏安
定。但洒淅起于毫毛,未及经络,此以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
有余,则泻其
小络之血,
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
大经,神气乃平。(小络,
孙络也。斥,弃除也。
心主血脉而藏神,神本
无形,故神有余者,但泻其小络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经,神自平矣。)神不足者,视其
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
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按而致之,致其气也。刺而利之,补不足以行其滞也。病以神不足,故不
宜出血及泄其气,但欲通其经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
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此刺
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微邪在心经之表,故当按摩勿释,欲散其外也;着针勿斥,毋伤其内也;乃可
移气于不足,邪去而神
自复矣。)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
喘咳上气,不足则
息利少气。(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
气虚则
鼻塞不利
少气,实则
喘喝胸盈
仰息。大略同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皮肤微病,命曰
白气微泄。(此
肺经之表
邪也。血气未并,义俱如前。肺主皮肤而属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
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经隧义如前。泻其经隧者,谓察其有余之脉,泻
其
邪气而已;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
正气,此刺气之法也。有余尚尔,不足可知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
摩勿释,
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
气泄腠理,
真气乃相得。(此刺肺经之微
邪也。适,至也。革,变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肤之气流行也。次出针而视之曰∶我将深之。欲其
恐惧而
精神内伏也。
适人必革者,谓针之
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既伏于内,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故真气得其所
矣。)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此
肝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肝藏血,
肝气虚
则恐,实则怒。)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
留血。(此
肝经之
表邪也。邪不在脏而在经,但察其孙络之脉
有外溢者,则知其大经之内,有留止之血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
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
虚经,
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
血泄。(血有余则盛经满溢,故当泻而出之。不足则察其经之虚者,内针补
之。然补虚之法,必
留针以
候气,所谓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者是也。留针既久,但视其脉已大,是气已至,则当疾出其
针矣。血去则愈虚,故无令血泄也。)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
血络,刺出其血,无令
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此刺肝经之表邪也。邪血在络,但速去之,自可免入经之患矣。)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
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
四肢不用。(此
脾脏之虚实也。泾,水名也。
溲,溺也。脾湿胜则气壅不行,故腹胀而泾溲不利。
脾主四肢,故虚则四肢不用。此与《本神篇》义同。泾音经。溲音
搜。)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肌肉蠕动,命曰
微风。(此
脾经之表邪也。
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
肌肉间
蠕动,如有
虫之微行也。
脾土畏风木,风主动,故命曰微风。蠕音软,又乳允切。)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
阳经,
不足则补其
阳络。(
经穴络穴皆
足阳明者,以胃为脾之阳也。故
实者泻之,泻脾之
阳邪也;
虚者补之,
补脾之
阳气也。)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
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
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此刺脾经之微邪也。邪在肌肉,故
但当刺其分肉间,使卫气得复,则邪气自索。索者,散也。)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
飧泄,不足则厥。(此
肾脏之虚实也。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
寒,故
肾邪有余,则
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
肾气不足,则
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
肾藏精,
精舍志,肾
气虚则厥,实则胀。《解
精微论》曰∶厥则阳气并于上,
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
足寒,足寒则胀
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此
肾经之微邪也。
肾主骨,邪未入脏而薄于骨,故但于骨节之间,有鼓动之状。)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
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
复溜。(然筋当作
然谷,
足少阴之
荥穴也,出其血可以泻肾
之实。复溜,足少阴之经穴也,致其气可以补肾之虚。)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
邪所乃能立虚。
(此刺肾经骨节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故无中其经穴,则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