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书名:类经朝代:明·天启四年作者:张介宾时间:公元1624年

[二十一卷 针刺类]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 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旁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 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 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 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冲、三 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云门,手太阴经穴。骨即肩,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骨连手,委中、 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空,孔同。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五脏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 户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门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肾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 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详后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 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邪外束,则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外感发热者, 因 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阴寒沉滞,焉能解表?表不解则热 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详义见运气类二十,并当详究。)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