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卷 针刺类]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
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
其意。)
岐伯曰∶头上
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
热逆也。(头上五行者,
督脉在中,旁四行,
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
上星、
囟会、
前项、
百会、
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
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
热气之逆于上者。)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此八者,以泻
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
经穴。膺俞,
中府也,
手太阴经穴。缺盆,
足阳明经穴。背俞,
风门也,
一名
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
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
气街、
三里、
巨虚上
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气冲、三
里、
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
云门、骨、
委中、
髓空,此八者,以泻
四肢之热也。
(云门,手太阴经穴。骨即肩,
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
腰俞,
督脉穴。云门、骨连手,委中、
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空,孔同。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五脏俞旁五穴∶
肺俞之旁,魄
户也;
心俞之旁,
神堂也;
肝俞之旁,
魂门也;
脾俞之旁,
意舍也;
肾俞之旁,
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
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详后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
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寒邪外束,则
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
外感发热者,
因
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
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
阴寒沉滞,焉能
解表?表不解则热
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详义见
运气类二十,并当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