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 可与瓜蒂散。 【方解】 胸中者,清阳之府。诸邪入胸府,阻遏阳气,不得宣达,以致胸满痞□,热气上冲, 燥渴心烦,嗢嗢欲吐。脉数促者,此热郁结也;胸满痞□,气上咽喉不得息,手足 寒冷,欲吐不能吐,脉迟紧者,此寒郁结也。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 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可消,胸 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 佐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 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 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特为申 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注】 此总释结胸与痞□之因也。中风阳邪,故曰病发于阳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虚陷 入,因作结胸。伤寒阴邪,故曰病发于阴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与痞□者,以表未解而下之太早故也。病发于阴,不言热入者,省文 耳。然病发于阳而误下者,未尝无痞□;病发于阴、而误下之,亦时成结胸。良由人 之气体不同,或从实化,或从虚化也。 【集注】 张兼善曰: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然此皆太阳病之所由来,非别阴证阳 证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 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 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按】 「数则为虚句」,疑是衍文。 【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邪脉也,数则为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头痛发 热,太阳证也。热蒸于阳,阳虚自汗出,热蒸于阴,阴虚盗汗出,阴虚当恶热, 今反恶寒,故知此非阴虚之盗汗,乃表未解之盗汗,微微而出也。表未解当解表,医 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盖动数乃表邪欲传,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传而 脉亦变也。表客阳邪,乘胃空虚,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气不能布息,烦躁,心中懊□ ,心下因□,迳从实化而为结胸矣。法当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不从实化,不成结胸, 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泻也,热湿合化,故 身必发黄也。 【集注】 成无己日:动数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分,脉不得而沉也。 朱震亨曰:太阳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虚矣。虽见浮而动数之阳脉,一经误下,则 必变为迟阴之脉矣。胃中空虚,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中因□而 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缓于承气,下而又下,宁不畏其重虚耶!即阳病实邪下 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可也。况太阳误 下后,明有虚证乎?【按】震亨所论治,以栀子豉汤吐之,亦是未成结胸,从胸虚有 热而化者宜也。若从胸虚有寒而化者,不论已成未成结胸,则又当从活人书温补法矣 ,不可混施也。 方有执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 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膈气邪气相格拒而为痛 也。客气,邪气也。短气,促气不能布息也。懊□,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 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 。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