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防己黄耆汤方

    (见湿病中) @@@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 周痹胸中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 ,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 【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 汤主之」七字。 【注】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 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 ,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 之,当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豉,乃 皮水也。有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 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欬喘不渴,此为肺胀 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若渴 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 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也 。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 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 ,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 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 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 ,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 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 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欬而喘不渴者,水寒伤 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 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 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 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 而身体酸肿,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而不 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 渴而恶风也。 @@@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注】 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而变其治也。风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 肿,脉浮不渴也。初本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不虚也,故用越婢 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