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二]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 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 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 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 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 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 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 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 ,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 ,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他瘅疟,即『内经』所 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 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 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 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 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 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 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 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 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 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 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 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 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甲煎圆。 【注】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 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差,当月尽解,是又 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 也,当急治之,宜用□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 亦因之以易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