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三两大 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 之。 【注】 本以下之早,故成心下痞。如绑定热成实之痞,则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寒攻之法也, 如系外寒内热之痞,则宜附子泻心汤,温攻之法也;如系虚热水气之痞,则宜生姜泻 心汤,散饮之法也;如系虚热而呕之痞,则宜半夏泻心汤,折逆之法也;如系虚热益 甚之痞,则宜甘草泻心汤,缓急之法也。今以诸泻心汤,审证与之,而痞不解,则当 审其人,若渴而口燥心烦,小便不利者,非辨证不明,药力之不及也。盖水饮内蓄, 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宜五苓散外发内利,汗出小便利则愈,于此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曰:泻心汤治痞而痞不解,则非气聚之痞可知。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津 液涩而不行,伏饮凝结也。五苓散利水生津,津生而渴烦止,水利而痞自除,所以又 为消痞满之一法也。 程应旄曰:泻心诸方,开结、荡热、益虚可谓备矣。然其治法实在上、中二焦,亦有 痞在上而治在下焦者,斯又不同其法也。若痞之来路虽同,而其人口渴,燥烦,小便 不利,则知下后胃虚,以致水饮内蓄,津液不行,痞无去路,非结热也。以五苓散主 之者,使浊阴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无阻留矣。况五苓散宜通气化,兼行表 里之邪,使心邪不从心泻,而从膀胱泻,又一法也。 @@@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 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注】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者,误下之所致也。下利痞□,仍虚痞也,服泻心 汤已合法矣。而痞不愈,复以他药下之,痞虽去而利不止,医与理中汤温之,其利益 甚。不知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属滑脱也,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涩滑固 脱,利可止也。若止而复利,则当审其小便之利与不利。小便若利,当佐以温补之药 以收全功。小便不利,是水无去路,固涩日久,所以复利不止。则又当利其小便,使 水道通而利自止矣。 【集注】 郑重光曰:汤者荡也,即下药也。误下利不止,心下痞□,服泻心汤为合法矣。乃复 以他药下之,误而又误,用理中开痞止利,原不为过,而利益甚者,以屡下伤肾,下 焦失守也。故用石脂禹粮固肠虚而收滑脱,利仍不止,当利其小便。盖膀胱者肾之府 也,肾主二便,开窍二阴,利小便者,令藏府各司其事,庶水谷分而下利自止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