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二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注】 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 痉证,而见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阴之邪凝于内 ,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 入少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 汗而汗之伤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 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 不固,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 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 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 【注】 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 ,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 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表证,亦不可发汗 ,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 痉病有灸疮,难治。 【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 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 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风走空窍,故痛只在关节;今单湿 为病,则浸淫遍体,一身尽痛,不止关节矣。然湿久而郁,郁则热,故发热,热久而 气蒸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至,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而色如熏黄者,熏 火气也,湿为火气所熏,故发色黄带黑而不亮也。 @@@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注】 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 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 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所纳之药,如瓜 蒂散之类。 【集注】 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 寒湿外邪自能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乾清分,鼻必为塞,故用 纳鼻药,宣通清气而病愈矣。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若惟身烦痛而不发 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谓不 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集注】 赵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 虚其表,是证虽不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暴汗可 散,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 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黄加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 攻者,反增发热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