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书名:医宗金鉴朝代:清作者:吴谦时间:公元1742年

[卷二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 风池穴在颞□后,颞□脑空穴也。后者,谓侠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陷中,按 之引耳中是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厚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 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 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人呼气即出,禁灸。太阳之邪,刺足 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 风府实侠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 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邪不去哉。 (图)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 不传则愈。 【按】 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 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 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 。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 刺,张氏之言,实本史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 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 可刺五分,留七呼。 (图) 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 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下满,如结 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 出则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 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 『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 也。第二肋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 之。 (图)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 『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 ,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 并病,乃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图)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 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鬲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 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 鬲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图)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 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 溪,其穴在内踝跟骨动脉陷中。 (图)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 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壅曰:可灸。考幽 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 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 壮。两说皆是。 (图)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 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 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 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可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 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 是其穴也,灸三壮。 (图)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按】 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 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2<>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