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朝代:明作者:徐春甫时间:公元1556年

[卷之十三 伤寒门(上)] 脉候

    《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 中者里也。 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结胸证,脉浮者不 可下,则知脉属阳证无疑矣。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阴阳脉俱紧,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脉经》曰∶迟紧为寒。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紧而无汗谓之伤寒。脉阴 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紧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后复感于 寒也。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脉阳洪数,阴实大太过,温热两 合,变为温毒。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发热,脉沉细, 表得太阳,名曰病。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病太阳身疼痛,脉微 弱弦芤,名曰中。脉沉细而疾,身凉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 热盛得脉大者生,沉细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保命集》∶脉浮而紧者为表实,可汗。(麻黄汤主之。)脉浮而缓者为表虚,可固 表驱寒。(桂枝汤主之。)脉沉而数,或疾而滑,或沉实有力,皆为里实,兼大便燥者可 下。(大承气汤主之。)脉沉而细,或微而迟,按而无力,尺中弱,皆 为里虚,可救里二便利,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脉沉细者不可汗,尺脉迟者不可 汗。浮而数为表实,当汗之。(麻黄汤之类,)浮而迟为表虚,宜固表。(桂枝汤之类。)不浮不 沉,中诊而数,为中焦实热。(调胃承气汤之类)兼有头痛恶寒者,大小柴胡汤斟酌用 之。不浮不沉,中诊而迟,或微或细为中虚也。(建中理中汤之类。)沉而数者为里实,法当 下。(大承气汤之类。沉而迟者为里虚,法当温。(姜附之类。) 陶节庵曰∶伤寒脉专以浮中沉迟数辨其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而断。诸浮在表,轻手 得之曰浮。略重手于皮肤之下,肌肉之上,阴阳各半,故属半表半里,得之曰中。沉为在 里,重指于肌肉之下、筋骨之间,得之曰沉诸迟为寒,诸数驽热。阴阳寒热虚实,用在有力 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热为实,无力者为阴为寒为虚。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 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和。伤寒以大为病进,以缓为邪退。缓为胃脉,有胃气曰生, 无胃气曰死。伤寒脉中有神曰生,神者,气血之先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 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阳脉中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 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口细微如丝为脱阳, 尺部无力为脱阴。寸口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 宜固。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 弱而无力,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切忌治下。初按来疾去迟,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 迟,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均匀,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生;躁乱身热 者死,乃邪气胜故也。温之后脉来歇至者,正气脱而不复生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 按之解索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