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朝代:明作者:徐春甫时间:公元1556年

[卷之十四 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先于病患房内着火一盆,用醋一碗倾于火上,其醋 气入鼻内即安,方可察其阳狂虚实,用药无差。若病初起,头痛发热恶寒方除已后,登高 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骂叫 喊大渴欲死,脉来有力,乃因邪传入里,阳盛发狂,当用寒药下之。凡见舌卷囊缩 者不治。若病初起,无头痛,身微热面赤戴阳烦躁,脉来沉微无力,欲坐卧凉水中, 乃因寒极而发躁,即是阴证似阳,当用热药温之,此为阴躁。凡见厥冷下利谵语者不 治。若医者不察其脉,以虚阳上膈而躁,误为实热,反与凉药,使渴盛躁急,则气消而成 大害矣。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腹中痛甚,将凉水一碗与患者饮之。其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清 之不已,而或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属燥粪痛,急用寒药下之。若食积痛者,同治。若 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则愈。 此三者皆痛随利减之法也。 若饮水痛甚者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成四肢厥冷,腹痛呕吐泻利,急用温 药投之。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直中阴经寒证,甚重而无脉,或吐泻脱元气而无脉,将好酒姜汁各半盏与 病患服之,其脉来者可治。当察其阴用药,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见者生。如用此 法,脉不至者必死。又当问病患身有痛处,要知痛甚者脉必伏,不为凶。如无痛证,用此 法而脉不至者凶。又问病患平素原有出部位之脉,当覆手取之,有脉者无事。若原不出 部,今覆取而有之,亦为阴阳之错乱也,宜和阴阳。正取覆取俱无脉者必死。 一、伤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黄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 时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见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肾水心火也。(此谓 肾水克心火恐误也。既云热毒入深,或肾水不能制火邪也。)若发黄者,用生姜时时周 身擦之,其黄自退。若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满闷硬痛,又法用生姜一,捣渣去汁, 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疑疑熨之,稍可,又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良久、豁然宽 快。 一、伤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将山栀炒黑色为细末、吹入鼻内,外将水湿草纸搭 于鼻冲,其血自止。若滴点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解,照后秘方用药,不在此法。 一、伤寒热邪传里,服药后用盐炒麸皮一升,将绢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 使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矣。 一、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见黑必止。如无韭汁,用鸡子清 亦可。正谓赤属火而黑属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或阴毒证,身如被杖,腹中绞痛呕逆沉重,不知人 事,四体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药不得入口,六脉沉细,或无脉欲绝者,将葱束缚一握, 切去根叶,留白三寸许捣如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中,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 则易之,换二三饼,稍醒,灌入生姜汁煎回阳救急汤。如不醒,再灸关元穴、气海穴二 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邪气出于外,以回阳气于至阴之中。用此法,手足温和汗出即 醒者,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温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搭 于胸上,稍热则易之,待热势稍退则除,不可久渍,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伤寒服药、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 止。大凡服寒药热饮,服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 服;如要止汗,虽辛甘温剂亦宜温服。 一、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有 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 汤加减治之。无嚏者不可治。 一、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 汤。设与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稍省后服加味理中饮为 效。如不饮酒者,只用姜 汁灌之,根据法调治。此证腊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一、伤寒若兼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 宜下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其汤太峻。误用麻 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 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 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盛气壮者,不在禁例,当随酌宜而治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