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朝代:明作者:徐春甫时间:公元1556年

[卷之一百 养生余录(下)] 摄生要义

    脏腑内景,各有区别。达以行术,养生之要。参稽古论,述此明征。 凡人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咽。喉系坚空,连接肺管,为气息 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行气之巨海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 水食同下,并归胃中,乃水谷之海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形, 谓之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则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 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脘,遂戕刺而咳矣。 喉之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 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已,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也。 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属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外有胞络,裹赤黄脂。其象尖长 圆扁,其色黑青赤黄。其中窍数,多寡各异,迥不相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惟旁有系,一脉 下连于肾而注气焉。 心之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独叶者,有二三叶者。其系亦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 窍。肝短叶下有胆。胆有汁,藏而不泄。此喉之一窍,施气运化,蒸熏流行,以成脉络者如此。 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咽门。咽下有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右有 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下,左有小肠,后附脊膂,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脐上,共盘十六曲。右 有大肠,即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叠积而下,亦盘十六曲。 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叠积下辟,乃出滓秽之路。 广肠左侧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液上升,化为血,以成骨髓。津液之余,流入 下部,得血海之气施行,小肠渗出,膀胱渗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精气自胃之上口,曰贲门,传于肺,肺播于诸脉。其渣秽自胃之下口, 曰幽门,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阑门,泌别其汁,清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浊,则转 入大肠。膀胱赤白莹净,外无所入之窍,全假气化施行。气不能行,则膈不通而为病矣。三焦有 名无形,主持诸气,以像三才。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从此通达。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 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传胃中谷味之精气于肺,肺播于诸脏。中焦在胃中 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 而不纳。此脾胃大小肠三焦乃咽之一窍,资生血气,转化槽粕而入出如此。 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似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 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下有大骨,任脊骨之 端,如半寸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夹脊至脑中,□□髓海五脏之真,惟肾为根。 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而为精,人乃久生。肾虚精绝,其生乃灭。凡人肾虚,水不足也,补以 燥药,以火炼水,其精乃灼。摄生者观于肾之神理,则夭寿之消息亦思过半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