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朝代:明作者:徐春甫时间:公元1556年

[卷之二十三 脾胃门] 病机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 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 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肌肉削, 即食也。叔和云∶多食亦饥者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 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 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 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 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 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 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 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若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 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落,从黄建中汤。脉虚 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秋冬加桂。如 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 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 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急缩 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 酸,酸者甲也。甲己 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痛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 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 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 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 赤散中满而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 中去茯苓加黄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里急者, 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即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 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若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 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立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 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 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 胃也。脾胃肺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 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 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 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烦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经 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 以酸味为之臣佐。 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 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 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 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 满闭转筋,皆肝木太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怒,或作肾痿, 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 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邪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 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至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 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 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 阴血受火邪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 之使,引苦甘寒药 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阳分奇,阴分偶。) 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按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道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毛皮,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 通利也。 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 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 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太盛,其 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 亦可作明辨矣。

知识点: